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原因
2.1企业并购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多年来计划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复、重复建设的影响,国有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战线太长,布局过散,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素质较差,产品结构趋同,大企业不大,小企业过多,这些矛盾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键时刻。
对待结构调整,我国历来都是采用增量调节的方式来缓和结构失衡的矛盾。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悄然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原来的产品总量不平衡的矛盾已基本缓解,约束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最硬约束。在此背景下,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就决不能再走增量投入、外延扩张的老路,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兼并、收购,通过企业并购,重新配置存量资产,淘汰落后企业,尽快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舍此别无他途。
2.2企业并购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有效调节的各种资源,不仅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土地等各种单一的生产要素,而且也包括“企业”这一多种要素的复合体。企业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通过兼并收购,使生产要素在不断流动中实现优化组合,使企业重新选择新的经营方式,从根本打破企业原所有者手中已经形成并难以改变的僵局,对原有企业进行认真的改组、改革和改造,使企业获得新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2.3企业并购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是从资产增量部分的适当放开开始的。随着改革的深人,这种单纯的增量搞活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在资产存量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存量资产的经营效益势必低下;另一方面,增量改革先行,势必引起存量向增量的串换,导致国有资产存量的大面积流失。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产权界限模糊,国有企业成了一种“人人所有、人人无责”的模糊的公有制形式;二是产权无法流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权从来就不被认为是商品而可以纳入市场,产权产际上成了部门所有、地方所有,形成条块分割,不能流动。结果,资源在缺乏竞争力的产单位和人员手中凝固,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人才却有劲使不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闲置。
通过兼并收购,可将闲置的资产存量转移到可以使其发挥作用的高效企业和优势企业,改善资产的组合方式,提高资产运作效率,把无效资产盘活成有效资产,并在加速资本周转的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4企业并购有利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济企业规模小,摊子多,企业结构散乱。劣质企业退不出市场,优势企业长不大。面对有限的资源供给和有限的市场需求,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不仅自身达不到规模经济,还被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拖累。如今,国内市场正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这样一种开放、动态的经济大循环系统之中,众多国有企业已开始感受到生存的威胁和发展的紧迫。因此,如何改变当前的企业结构,尽快扶植、塑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能否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以及中国经济能否适应全球竞争的关键。
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规模的形成,资本的积聚,只能主要依靠开放性的资本集中,而不能靠单个资本的封闭性积累。很显然,如果企业不主动顺应形势,做大蛋糕,降低,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是继续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水平上,宁愿吃补,而不愿意动外科手术,就必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企业并购,正是企业迅速壮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都必须调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优势企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企业并购,无疑是达到以上目的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