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2013-11-02 01:02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政府行为  企业并购  效应

  【关键词】政府行为  企业并购  效应

  【论文摘要】近二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并购高潮不断,有关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不同于国外的是,在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中国,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与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并购,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如何规范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提出了建议。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经济下的企业行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在西方发达己经司空见惯,仅美国从189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西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是政策的制定者和裁判员,主要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及采取某些特殊政策对企业并购进行间接控制。我国企业兼并从1984年最初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87年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1988—1991年间的第一次并购高潮;第三阶段为1992-1997年间的第二次并购高潮;第四阶段为1997年迄今的市场化程度加强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我国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是社会经济管理者,同时又存在企业并购制度短缺和市场制度功能缺位的双重约束,导致我国政府处于企业并购的主体地位。政府介入甚至直接替代企业并购行为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如何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介入的缘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其中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企业并购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也应通过市场本身的作用,由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决策,促使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全社会的效率,从这个角度讲,政府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但是,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市场失灵,这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政策,而市场竞争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企业间的并购通常会带来人员裁减的结果,这些结果所带来的相应责任,如就业、医疗、养老等往往是企业所不能或不愿承担的,这就需要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承担这些责任,并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如社会保障、等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企业并购的有序进行。

  二、政府行为的效应分析

  1、正面效应。由于政府行为在国有企业并购中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因此政府的介入将会给国有企业的并购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

  (1)政府发挥中介替代功能。鉴于政府和企业的密切关系,政府不仅具有纵向的控制优势,而且还能低地将散落在各处的有关企业绩效的信息整合成有力的并购信息优势。对于国企并购双方而言,政府适当的引导、干预和牵线搭桥,可以实现对我国不健全的中介机构体系的功能替代,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现阶段中介机构力量薄弱的缺陷,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并购活动。

  (2)政府行使产权流动的监督权和协调权。在一元财产所有权与多元管理权并存的产权制度下,经济利益和产权流动呈现条块状分割的势态。如果并购活动涉及跨地区、跨行业的不同企业时,必然带来利益上的重新调整,从而影响到被并购企业隶属政府部门的收入和主管部门的既得利益。这时,政府通过产权流动的监督管理权和协调权,可以协调地区和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并购活动在更大范围内盘活固化存量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一篇:浅谈企业并购风险抗衡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