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2)
2013-11-19 01:05
导读:三、推进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思考 (一)增强意识,苦练内功 自主创新是由企业家推动的,企业家及其创新意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一个能推
三、推进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思考 (一)增强意识,苦练内功
自主创新是由企业家推动的,企业家及其创新意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一个能推动自主创新的企业家必须具有杰出的组织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开拓、敢于承担风险的
精神。因此,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尤其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因为他们既是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创新的具体工作人员。创新人才是制胜的关键,中小企业要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来抓,培养、引进各类创新人才,依靠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除了技术创新,还有经营理念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些创新的主要组织者是企业的管理者,为此,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
培训,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此外,创新的真正源泉是广大的职工,所以,应加强对中小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职业和素质培训。
(二)主动联姻,合作多赢
浙江中小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但是可以借鸡下蛋,可以加强科研和生产的合作,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二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由现在不足0.6%,提高到2%左右,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三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给予股权、期权等奖励或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四要建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种中介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自主创新队伍。近几年,余姚、金华等地采取关系不转、户口不迁的柔性用人机制,吸纳“候鸟型”教授、专家为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服务,绩效明显,值得借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政府搭台。优化
新时期,要解决阻碍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建立支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政策支持的重点应当放在、、产业的引导和支持方面,利用财政资金、金融利率、税率倾斜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直接或间接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要制定各种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科技计划,从研究开发、试制、成果的商业化等阶段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全过程予以支持。改变专项扶持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建立服务支持体系。需要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支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三是建立金融支持体系。要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渠道,增加R&D的投入,提高企业用于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投入资金比例。要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基金,支持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创新项目产业化。放宽金融业的市场管制,鼓励建立中小民营,满足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的资金需求,提高全金融资源配置绩效。四是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应当促进各类技术支持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以满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为目标,各类社会科技支持机构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支持体系。要创新共性技术服务机制,发挥浙江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整合现有分散于各企业的研发资源,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一家一户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五是政府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就难以持久发展,为了走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缺乏”的困境,政府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从社会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的角度,认真治理,努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创造环境,形成全社会自主创新的风气,着力培养“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