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宏观生存环境巨变与广电传媒管理体制改革(2)
2014-03-24 01:16
导读:(一)政治方面 WTO的逐步自由化原则将促使我国的政治民主程度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对我国政府管理广播电视业的职能和管理
(一)政治方面
WTO的逐步自由化原则将促使我国的政治民主程度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对我国政府管理广播电视业的职能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过去我国广播电视政府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业实行事无巨细,大事小事一起抓的管理方式使得广播电台、电视台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这种“全职保姆+严厉家长式”的管理体制抑制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广播电视机构缺乏活力,节目说教呆板,不受欢迎。要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政府必须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政管理部门与广播电视机构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管理:从宏、微观双重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二)经济方面
生存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广播电视媒介的性质定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过去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已经不能适应广电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事业体制和企业制度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异。事业单位是接受政府财政拨款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生存风险较小的,不向国家纳税的实体。而广电媒体既是事业单位,却又像企业一样自主经营,直面市场,优胜劣汰。盈利了却不向国家缴税,亏损则由国家买单,这种产权不清的管理体制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深入改革造成了人为的成本增加。
明晰产权,划分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是在媒介生存环境极巨变化的环境下深化广电体制改革的前提。这要求我们建立并完备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给广电媒介一个明确的身份定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社会方面
抵御泛商业化思潮的冲击,坚持正面导向为主原则,实行节目分级管理制度,深化广播电视节目管理体制改革。
如前所述,商业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广电节目格调低下的消极影响,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许多国家的广播电视管理部门都采取了节目分级制度。例如美国的自愿节目分级制将节目进行内容分级和年龄分级:
1、内容分级:FV狂暴;V暴力;S性;L下流语言;D暗示性对话;
2、年龄分级:TV-Y仅为儿童设计的节目;TV-Y7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设计的节目;TV-G普通观众;TV-PG建议父母陪同;TV-14父母重点注意;TV-MA仅供成年观众;
这种节目内容的管理制度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电视节目不进行分级管理的地区之一。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对广播电视媒介播出的节目内容实行严格的播前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电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又要满足广大受众的分层次的需要的要求下,实行节目分级管理体制不失为可行的选择。
(四)技术方面
建立并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制,利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所产生的垄断性竞争优势增强我国广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原创资格,谁就获得了世界广电业的龙头地位和主导权。美国就是鲜活的例子。仅靠技术输出,美国就能以近乎于零的边际成本获得超额的利润。
长期以来,我国广电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设备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视业的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过于依赖技术先进国家的高新技术会给我国电视业的持续发展造成瓶颈。建立并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制是增强我国广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广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选择。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才能在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今广电传媒领域立住脚跟,大步向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尽管我国广电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压力还很大,但是压力意味着动力。正是来势汹汹的海外媒体使我们决心鼓起勇气应对挑战。眼看入世保护期将过,有关广播影视方面的承诺将逐步兑现,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介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产业资源,打造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广电之林。
参考文献:
1、[美]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第二版)[J].谢新洲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2、林琳.冲突、协调与发展——当代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体制与管理[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袁侃,周怡.从BBC看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J].新华网,原载青年记者[M],2005(11).
4、[美]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第二版)[J].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5、[美]艾伦·B·阿尔巴朗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第二版)[J].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