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委托代理问题解析(1)(2)
2014-04-20 01:11
导读:假设有甲(第三方物流企业)乙(物流需求企业)两企业。若双方均守约,则每一企业的收益都是1250元;若甲违约乙守约,则甲可获利1360元,乙获利980元
假设有甲(第三方物流企业)乙(物流需求企业)两企业。若双方均守约,则每一企业的收益都是1250元;若甲违约乙守约,则甲可获利1360元,乙获利980元;若甲守约乙违约,则甲获利980元,乙获利1360元;若双方均违约,则每一企业的收益都是1130元。
这样,根据博弈论的有关理论,必然是双方均选择违约,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博弈双方都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应通过长期合作来真正实现双赢。
原因二: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在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总会产生利己的动机。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对于控制“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应该能在物流需求企业的收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之间建立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2.解决对策。首先是长期合约(长期重复博弈)。为克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近视”行为,应努力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是建立在长期合约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出于长远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且尽量避免出现违约行为。
现仍以上文博弈的数据为例,看看在长期重复博弈模式下,博弈双方是如何选择合作的。在重复博弈中,参与者每期都得到一定的报酬。为了比较不同策略的报酬的大小,我们必须把各期的报酬加总起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用时间折扣率把未来的收益贴现为现在的等价收入,这样就可以把各期的收益加在一起。我们用r表示时间折扣率,以现在为第0期,那么第1期的报酬P1折算到现在便是r
1P
1 ;第2期的报酬折算到现在是r
2P
2 ;依此类推,第N期的报酬折算到现在是r
nP
n。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现在开始,甲乙两公司要是自始至终地合作,那么双方每期均可得1250元,总报酬为:
(1+r+r
2+ΛΛ) ×1250=1250/(1-r)
如果两公司从现在起不再合作,那么每个公司的总报酬为:1130/(1-r)
我们先来证明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欺骗。因为进行欺骗的公司最多只能占一次便宜,即得1360元,这比合作当期的报酬多了110元的短期收益。但这一欺骗却带来长期损失,即从此以后,欺骗者再也得不到1250元,而只能得到1130元。所以长期的损失为:1250/(1-r)-1130/(1-r)=120/(1-r)
只要欺骗的短期利益小于长期损失,公司就不会欺骗。即,如果110π120r/ (1-r)公司就不会欺骗。此时的rφ0.48。
这样,在长期重复博弈中,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博弈双方都会采取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双赢。
其次是分成和约机制。实践证明,分成合约机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它能在非对称信息的条件下,一方面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约束/激励,另一方面又能分担物流企业的风险。下面,本文通过对分成合约模型的研究来探讨如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恰当的约束/激励。
假设I=a+ΔI是物流需求企业的总收入,其中a为一个合理基量。
P=b+ΔP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需求企业收入为I时得到的报酬;其中,b为收入a所对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报酬;a、b均为常数。
根据分成合约的性质,可令ΔP=βΔI,则有:P=b+βΔI
设C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需求企业收入为I时的成本,P '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则有:P'=b+βΔI-C
假设C=c+ΔC,常量c为固定成本, ΔC为变动成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ΔC与ΔI 的变动关系可简化为:ΔC=δΔI+d
则有:P'=b+βΔI-C
=b+βΔI-δΔI-d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β-δ)ΔI+(b-d )
=(β-δ)(I-a)+(b-d )
显然, MAX (P ')=MAX (I)
这说明,在第三方物流分成合约机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与物流需求企业收益的最大化是相吻合的。以上的论证充分说明,只要建立合理的分成合约机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富堂.委托—代理关系下第三方物流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蔡友兰.物流外包中的委托代理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3.王伟.第三方物流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商品储运与养护,2004(3)
4.杨小力.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供应链激励机制分析.经济问题,2006(4)
5.何燕.第三方物流委托代理问题.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