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1)(2)

2014-06-06 01:12
导读:三、建立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集体协商制度 在民营企业,工会的建立缺乏制度保证,难以起到与资方平等谈判的作用

  三、建立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集体协商制度
  在民营企业,工会的建立缺乏制度保证,难以起到与资方平等谈判的作用。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缺乏依法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人口和劳动力严重过剩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劳动者不具备与资方平等议价的能力与条件。因此在选择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调节模式时,必须关注在中国的适应性问题,广泛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壮大工会力量。
  2.制定相关法律,提高立法层次
  制定完整的法律框架,为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提供合法的空间。作为市场化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专门的集体合同法律或法规以及罢工法等支持保障工会平等参与集体协商的法规的出台显得尤为迫切。为了维护工会和企业双方平等协商谈判的原则,需要对涉及双方利益的法规和涉及集体协商问题的法规进行清查,补充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立法层次。
  3.运用三方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协调监管和支持保障功能
  政府以公正人的身份介入劳资关系,三方均保持独立身份,以平等的方式协商确定有关劳工标准和劳动政策。劳动行政部门还要起到监管和支持保障的作用,对于集体协商的程序合规性、集体合同的认证和管理、劳动争议的仲裁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监管和服务。进行相关的宣传培训,让更多人了解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培训提高劳资双方相关人员参与集体协商的技能,提高谈判效率。
  4.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工会组织
  重视农民工权益的保障,积极扶持民营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强化工会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功能,通过文化教育、法律知识培训等渠道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他们团结起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把握谈判尺度,在双赢基础上共谋发展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并不仅是单方面强调劳动者权益,而是在处理劳动关系双方利益中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从长远来看,对劳资双方都是有益的。劳动者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后,可以减少纠纷和怠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在当前劳资双方力量不平衡的前提下,职工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时,应该把握好协商分寸,从双赢角度去谈判,更有利于得到资方的配合,就能更顺利地进行平等的集体谈判,保证集体合同的维权效果。
  6.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覆盖程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行集体协商制度的基础,它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在维护公民的包括集体协商权等基本权利和自由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基本生活支持,劳动者在与雇主进行谈判协商时,才可能真正做到地位对等、平等互利。加强对企业参保的监管力度,对于拒不执行国家社保政策的,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使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做到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平新乔:民营企业中的劳工关系[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C2005001
  [2]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3]沈琴琴:和谐劳动关系与民营企业发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
  [4]陈伯庚:论构建民营经济的新型劳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5]中国工运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个重大问题[J].工运研究,2007,(3)
  [6]邵慧萍:工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7]姚惊波:非公企业中劳资冲突问题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2)
  [8]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杨体仁 李丽林等: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肖颖
上一篇:正视信息技术在企业竞争力中的角色(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