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科技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1)(2)

2014-11-10 01:40
导读:三、影响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与环境因素 科技创新政策是指国家和地区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和推行的有关引导、激

  三、影响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与环境因素

  科技创新政策是指国家和地区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和推行的有关引导、激励和支持创新活动及其成果应用的行动准则和公共政策措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科技政策的首要内容都是创新。在此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具有经济意义的新的创造,即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其次是建设能够促进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包括很多创新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如制定创新政策的政府部门,与国家创新相关的R&D部门,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R&D部门等。这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资金、法律和政策、信息、技术和科学以及人才流动等方式来实现。

  基于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对政策环境因素的看法,归纳了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15种政策环境因素。按照各类因素出现频次的高低顺序,创新型科技人才关心的政策环境因素有: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激励机制等,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影响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因素及频次分析

  组织环境因素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也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组织内资源配置、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分析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组织环境因素的看法,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因素有10种。按照各类因素出现频次的高低顺序,组织环境因素中科技人才关心的有:对科技人才的培训教育、企业文化的影响、领导的支持与影响、企业发展的空间、公平公正的选拔晋升机制、科研经费的投入、薪酬待遇的影响等,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因素及频次分析

  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方式

  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既是国家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分析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对培养方式的看法,主要存在15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方式。按照各种方式出现频次的高低顺序,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的培养方式包括: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多渠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跨学科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个性、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等,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方式及频次分析

  五、政策建议

  实现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要求在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塑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持续创新的条件环境。政府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创造以下环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塑造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引导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培养出一个创新型的科技人才,需要从小抓起,从社会创新氛围抓起,因此,在政策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中的能力教育,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科技评价体系的创新导向作用。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科技人才评价工作要分类构建科技人才评价标准,通过多元化的科技人才评价方式选拔、评价创新型人才,实现鼓励原始性创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和培育优秀人才,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在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或来华工作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积极的政策措施给与其工作、生活上的保障,但前期人才需求分析和后期的人才监管工作远未到位。在“共享全球人才资源”的前提下,我国应该坚持“政策引导、建设环境、强化法制、规范程序、分类监管”的原则,大力引进、使用全球科技人才资源。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营造良好的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氛围,引导各类微观组织引进、使用人才,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引进、监管战略性高精尖人才。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创新各类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各类科研机构要加强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科技人才教育培训要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形成以本专业为主的多知识、多技能的综合性体系。通过组织内外部的进修培训,形成统一规划的各层次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同时,随着科技创新逐渐由个体创新行为转变为团队创新行为,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科技团队中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优势,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面向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提高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素质,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各类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大多以论文或专利数量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但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首先,会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寻找同一级别中影响因子低的期刊发表文章而降低整体的研究水平。其次,随着科研经费数量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科研人员把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等事务中而无暇深入研究,进而影响整体创新水平。因此,各类科研机构亟需建立完善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

  各类科研机构要健全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工作效率和组织归属感。各类科研机构要完善工资报酬体系,提高薪酬与科技人才工作业绩的相关度;要建立稳定可行的选拔晋升机制,给科技人才提供发展机会,重视科技人才的成长价值;要夯实科研基础建设,让科技人才有条件从事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真正使科技人才的个人发展融合到科研机构的整体发展之中。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规范中央企业领导人医疗保健的看法和建议(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