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1)(2)

2014-11-10 01:42
导读:(1)十个五年计划中,除了“二五”计划外,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在稳步增长,但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呈递减趋势,“六五”期间,能源消
  (1)十个五年计划中,除了“二五”计划外,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在稳步增长,但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呈递减趋势,“六五”期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51,但到了“八五”期间变为0.18,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降低了2/3。这充分说明能源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GDP增长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在降低,能源消费率增长的百分比高于GDP增长率的百分比,能源消费不合理凸现。
  (2)我国能源结构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生产总量而言,原煤递减,原油、天然气递增。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原油、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持平,表明我国的能源自给率较高,2004年为94%。但是,经济发展的许多指标显示,我国的能源自给率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从消费总量来看,2004年,石油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7%,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13.5%,两者之比为近2∶1;天然气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3.0%,两者之比超过2∶1。按此消费总量与生产总量之比,我国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压力。更何况在未来30年里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一个高速增长期。此外,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2003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单位能源生产的GDP(国际元/千克标准油),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为3.5,2000年为4.5,而同期中国的水平分别为1.7和4.1,虽然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3.结论
  比较表1和表2,可以发现,我国在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速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工业部门的增加值增加,能源消费总量也增加,当然,国民经济总量也在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十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倍(文懿铎,2005)。就“十五”期间而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均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三者的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11.86∶9.5∶10.88,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近1个百分点(参见图1、图2)。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资本积累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使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危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おおおおおおおおの侍獾墓丶是,劳动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即使未来的劳动力资源可能因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萎缩(曾毅,2006),但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人口等相关政策,促使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然而,自然资源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仍然保持目前的耗能模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能每天要消耗50亿~60亿吨煤炭和8亿~10亿吨原油,这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的。如果不精打细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危及后代人的能源分享,那么,我们今天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不能再走某些西方国家的老路,要注意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经济发展与环境危害的不良循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四、政策涵义与启示
  
  1.政府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
  “资源的诅咒”命题,说明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把自然资源当作经济发展的唯一要素,而忽略了对其它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开发。同样道理,如果仅把劳动力资源作为比较优势,而不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实际上是“资源的陷阱”。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具体国情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兼顾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质上是把劳动力置于依附外资的条件之下,这不仅不利于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当务之急,是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劳动力资源的贡献率,这已为许多学者所证实。所以,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将一般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从而提升我国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能源安全-[飞诺网FENO.CN]

 2.吸引和利用外资既要考虑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更要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使人陷
  入比较优势陷阱。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李义平, 2006),要将这一优势变成真正优势、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进外资政策,对于那些对资源消耗大和对环境破坏大的外资项目,要做充分论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进入门槛,根据动态资源禀赋原则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样,将劳动力资源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节省能源,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思想,吸取有关国家能源储备和利用的经验,制定能源新战略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于此,我们必须反思地大物博、能源大国等传统思想,借鉴日本和美国的能源战略经验,多管齐下,推行能源消费多样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建立石油储备制度,把石油的地上油罐储备与地下技术储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制定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把开源与节能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内生产与参与国际竞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的预警指标体系,等等。
  
  参考文献:
  蔡昉,杜阳,王美艳. 2005. 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35.
  陈庆修. 2003.把比较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J]. 岭南学刊(3).
  代谦,别朝霞. 2006. 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4).
  傅庆云 等. 2004a. 各国能源概况[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1.
  傅庆云 等. 2004b.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形势[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83.
  盖尔·约翰逊. 2004.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 林毅夫 等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37.
  黄辉. 2001. 国际经济学原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8.
  李义平. 2006.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N]. 人民日报:04-19.
  吕政. 2001. 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J]. 中国工业经济(11).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刘伟. 2006.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 经济研究(1).
  刘湘国. 2006. “民工荒”与私营企业的管理理念[J]. 嘉庆学院学报(1).
  钱凤娟,王晓娣. 2005. 民工荒成因及对策[J]. 企业经济(11).
  王涛. 3005.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能源挑战[N/OL]. 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www.people.com.cn/4-29.
  文懿铎. 2005. 世界资源争夺形势及我国面临挑战与对策[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 11-25.
  徐康宁,王剑. 2006.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 经济研究(1).
  徐晓玲. 2004.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J]. 经济问题(12).
  许经勇. 2005. 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J]. 经济经纬(3).
  袁志刚. 2006. 劳动力优化配置及其在中国的特别意义[J]. 经济研究(1).
  曾毅. 2006. 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中国社会科学(2).
  朱之鑫. 2004. 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明显弱化[N]. 中国青年报:04-2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