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成本综述(1)(2)
2015-07-10 01:05
导读:管理学家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告诉我们:手工工作者是一种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而知识工作者则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本。杜拉
管理学家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告诉我们:手工工作者是一种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而知识工作者则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本。杜拉克的理论吸引了笔者多次到实践工作中去寻找这种成本与资本的划分。比如酒店的电梯保洁员处理电梯内的污物,喷上洗涤剂,再用抹布随手一擦完事。显然这是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清洁工可以依据经验看出污物所需要的清洗剂的用量,然后依据程序去掉污物。依据杜拉克的理论,这位清洁工应当算是一个人力资源成本,当然饭店里象这种简单的操作工也很多,他们都应归入人力成本范畴。一个非常有知识的礼宾员,一个有着很高技能的厨师,某个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应该是人力资本,而非人力资源成本,因为他们主要靠的还是自己的知识,是储存在大脑里的知识。
解释企业里的人力成本与人力资本的划分,其意义不在于简单地计算我们在实践中使用了多少个人力资源成本或人力资本,而是通过这种区分具体地针对岗位需求进行人力成本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安置与使用。
总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地控制人力成本,让员工的能力与职位要求相适应,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加强组织的竞争力。
二、企业生命周期有关文献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定义
许多学者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它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能量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同时将不适合自身发展的产物淘汰,所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分支机构会不断增加,而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时刻面临着挑战。企业这种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内在特征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非常相似。自十九世纪以来,这个特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产生、成长和衰亡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所谓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其间大致要经过创业、成长、成熟与衰退的过程。企业从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开始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直到依法破产、被接管、被收购或其它原因而灭亡为止的一段时期可以称为企业的一个生命周期。(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文献综述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戴维斯(Davis,1951)开启了组织生命周期研究之先河。马森.海尔瑞(Mason Haire, 1959)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他指出可以用
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点来看待企业,认为企业的发也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之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Grenier,Larry E.,1972)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再次定义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探讨,由此最终挑明了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这被视为这一理论的开端。其后,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Ichak Adizes)从企业文化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9年出版的《企业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cycle:How and why Corporate Grow and What to do about it)被认为是企业命周期理论的奠基之作。弗朗西斯·高哈特和詹姆斯·凯利(Francis J.Gouillart and James N.Kelly,1998)提出的“企业蜕变理论”将企业生命周期形象地称为“企业蜕变”过程,以“生物法人”(biological corporation)作为边辑点,以“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统”为分析框架,主张让企业永生不死的秘诀在于推动企业十二大体系同步蜕变协调一致追求同的目标。理查德L.达夫特(1999)在总结拉芮E.格利纳、罗伯特E.奎恩和克姆.卡麦尔森等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企业发展经历了创业、集体化、规范化、精强化四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改进和修正。国内最早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研究的是陈佳贵教授,他先后于1988年和1998年就企业生命周期问题发表了两篇专题论文。陈佳贵教授通过对正常发育型企业进行研究,探讨了企业成长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专门对企业衰退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存有两种前途:衰亡和蜕变(陈佳贵,1995)。此后,谢科范教授(1999年)、胡继灵(2001)、肖海林(2003年)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李业(2000年)按照销售额把企业发展分为初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周三多、邹统钎(2002年)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将企业成长历程总结为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三个阶段。韩福荣等(2002年)提出了基于灵活性、可控性和企业规模的三维生命周期模型。任佩瑜教授(2003年)更是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复杂过程,揭示了企业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