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问题根源是“提拔制”而非产权
2015-07-20 01:11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国企问题根源是“提拔制”而非产权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国有国有控股公司“提拔制”产权所有制改革论
关键词:国有国有控股公司“提拔制”产权所有制改革论
[提要:本文指出二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成功症结在于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总经理的“提拔制”,而非所谓“产权”。因而指出以所有制改造来改革国有企业不适合国情。并借鉴德国日本经验和我国国情,给出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改革成功的唯一途径。]
(一)“提拔制”不适合市场
市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是企业的行为是在谋求最大利润。
在二十多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我国始终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时由政府主管部门选拔任命厂长和企业领导班子的,来选拔任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等(以下本文中我们称这种制度为“提拔制”)。
2004年的调查显示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推荐而产生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企业仍占多数(1)。这种制度的存在使国有企业始终无法走向追求最大利润这一市场行为上去。改革二十多年“提拔制”选拔任命企业领导层的传统方法没有根本的改变。只是相应的政府部门过去是政府主管部门,现在多为各级国资委。
这种“提拔制”的方法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继续沿用就导致了所有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症结性根源。套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话来说就是“干部制度问题”;用经济学语言描述就是国企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机制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这种“提拔制”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继续沿用所产生的弊端,才能使我们痛中思痛,下决心更改这一制度。
(二)“提拔制”无法建立企业制度
我国城市经济改革二十多年至今,采用了多种改革措施。很多措施可以说是极有魄力步子又大。包括早在八十年代初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四化”,进行得非常果断,在短短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全国重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多换上了年轻有学历的一代。接下来的六五改造和七五改造,国家大量的投入了巨额技术改造资金,引进无数先进的进口设备。在宏观经济措施配套方面,经历了了价格“双轨制”向市场竞争的成功转换。并且很早就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利”改“税”。引进外国资本更使得中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成熟,有效地了市场经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但在国企制度上,则始终裹足不前,不能摆脱“提拔制”。其间的党政分开和八十年代中期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制;以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并施行了部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等。都继续沿用“提拔制”,“换汤不换药”。国有企业在严肃的市场环境中渐渐举步维艰,大面积倒闭,工人下岗,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资产流失问题严重,国有银行偶有经济大案发生,及国有煤矿事故连连等,严重地困扰着整个国家和经济。这不谨与改革的目标相违背。这一方法致使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长期无法建立一套可以切实运作的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及相关监督激励和决策的市场行为机制。笔者在《职工民主治理为主是我国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成功的唯一途径》(2)中“提拔制”产生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论述,其中有八种主要缺失。
这八种主要缺失是:第一,是造成选才不准,使庸才被选上机会变大。第二,容易被钻营者利用,造成以权谋私。第三,是缺少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产生自高自大和独断专行。第四,是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流于形式,使之变成总经理的傀儡。第五,难以使政企分开,政府职能也难以转变。第六,是使
企业管理难以进步,无法因应市场竞争。第七,造成不稳定,(由经营困难职工下岗所带来的)。第八,是使国有股份公司的董事会制度也流于形式。
这八种主要缺失已经足以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失败之地,使任何除了直接改革“提拔制”本身以外的任何其他形式的改革措施都会走向失败。也足以解释无论是企业领导“四化”,厂长负责制承包制,股份制改造等改革措施为什么不会成功的原因了。同样也可以解释引入市场对国有企业也不起作用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