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新思路(1)(2)
2015-08-09 01:09
导读: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是相互倾销理论 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进而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
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是相互倾销理论
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进而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别、要素禀赋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同时,相互倾销基础上国际贸易的利益来自于各国企业通过“倾销”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和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总和。
新贸易理论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根据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企业有贸易优势或没有贸易优势的一个原因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的差异,而在于有关部门在某个时点上的发展规模。一定的行业有助于劳动在各企业间调剂、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成果的迅速普及或采用,有利于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从而使单个企业能够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条件下获得经济利益。如果在一国范围内,行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一家企业必须“小而全”,否则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在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小而全”将导致产品单位成本较高,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新贸易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使企业自身产生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借助行业优势产生企业优势。这两种优势都会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来对国际贸易新现象的解释。其代表性的理论是林德的偏好相似论。林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代表性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水平表明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生产者在某个层次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费需要的矛盾。即各国可以专门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分别从不同的国家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这些国家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满足本国其他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新贸易理论的上述改进使其成为当今的主流贸易理论。但由于该理论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对一些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
中国外贸策略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兼容思路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策略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各有不足之处,传统贸易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强调竞争优势,我们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力求实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完美结合。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商业银行竞争力“5+5”原理
正确处理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