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及管理策略思

2016-03-22 01:28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谈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及管理策略思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基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和构成,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

摘要:基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和构成,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提出了加强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管理机构,长期以来只注重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略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实际上,隐性知识一直以无形的方式隐含在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只是在决策和行动时才体现出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促使隐性知识有效地流动和转化.是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研究的一个全新课题。
  1 隐性知识的含义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这个概念。隐性知识亦称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简单地讲它是指不能系统阐述的知识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证明隐性知识存在的最经典比喻是:“我们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对于隐性知识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是指隐含在人脑中的,高度个人化和情景化,难以用文字、图表、公式等表达,难以传播和交流,不易被观察和了解,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别人拿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恰恰正是这些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尚未成型的隐性知识,在当今世界上创造的价值最大,同时价值的流失也最大。
  2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构成
  图书馆隐性知识是指图书馆及其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存在于馆员个体和图书馆内部各级组织,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被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方式从图书馆外获取的隐性知识,如其他馆先进的办馆经验、技术手段等。从图书馆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的角度,可以把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划分为4个层次:个体层次的隐性知识;部门层次的隐性知识;整体层次的隐性知识;图书馆或馆员从外部获得的隐性知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1个体层次的隐性知识
  个体层次的隐性知识包括馆员隐性知识和用户隐性知识两个部分。馆员隐性知识主要是指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和为用户提供服务时所体现出来的灵感、经验、技能、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精神风貌、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灵活处理图书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及其对人生、事业的价值观和立场,馆员个人的理想愿望、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兴趣特长、生活阅历、人际关系等。图书馆员个体层次的隐性知识是高校图书馆最宝贵的财富,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用户隐性知识主要是指用户存使用网书馆的各项服务中积累形成的技巧、方法、经验等,包括查找资料、了解图书馆开放时间、馆藏资源及其位置、图书馆的机构布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及如何利用图书馆、咨询图书馆员等方面的经验这些隐性知识对其他用户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网书馆开展的读者服务活动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另外,用户隐性知识还包括那些用户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或难以表达的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用的意见或建议等此,高校图书馆应想方设法搜集用户的隐性知识,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2部门层次的隐性知识
  高校图书馆中的每一个部门中的个体由于彼此紧密互动和直接沟通,经过长期的模仿学习、感悟和领会,形成了许多彼此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各部门所掌握的技能操作过程,部门各岗位上约定俗称的工作方式、方法,包括部门成员的默契合作和沟通协渊能力.以及他们长期以来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所形成的共识等,同时还包括部门主任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经验教训。部门层次的隐性知识既不能脱离部门中各个成员的隐性知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是成员隐性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成员和部门从内部获得的各种隐性知识有效转化、整合而形成的。

上一篇:探析企业债券筹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