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产权与剩余价值分享(1)(2)
2016-07-25 01:05
导读: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人的原来或者两者的源泉”人力资本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人的原来或者两者的源泉”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永远是财富创造中不能或缺的两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是合作并重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财富的创造都不会只取决于一个方面。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高新技术行业已反映出比传统的物力资本更强的营运增殖能力。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本形成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可见,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凭借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获得剩余分享权
在传统企业里(资本家同时是企业主),劳动者人力资本虽然创造了剩余,但由于供求状况和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企业专用性质,劳动者的谈判力远远不及资本的谈判力,因而劳动者只获“劳动力价值”(成本),没有剩余分配权。换言之,劳动者只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而没有人力资本的产权。人力资本产权被物力资本剥夺。在“两权分离”型公司制企业里,企业合约将管理者人力资本所有权与非人力资本所有权分离,使经营管理人力资本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如舒尔茨指出,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不是由于公司股票的所有权扩散到民间,而是由于劳动者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的结果,它们同其他人力投资结合在—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传统的公司理论是以“股东资本本位”理论构建的。公司被理解为是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如何确保物质资本所有者获得投资回报,即物质资本所有者通过什么机制迫使经营者将公司的利润作为投资回报返还给自己;如何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并使其在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这种观念看来,股东的资本和管理者、生产者的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中,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资本家”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所有权,管理者或生产者只是股东资本的雇佣者。这种结构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资本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形成的。时至今日,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竞争,资本供给渠道的多元化,资本的“谈判力”大大降低,资本产权弱化;随着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家人力资本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稀缺,企业家不但拥有自己人力资本产权,甚至剥夺掉部分资本的产权。这就是经营者控制企业或包括职工在内的“内部人”控制企业的原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背景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工具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极高的贡献率。物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处在主导地位,相反劳动者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较低,因此,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自然处于被物力资本控制和支配的地位。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复学化、社会化、知识化、科学化。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大批量生产过程和高科技含量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流形式。二是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发生革命性变革。这些趋势改变了高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地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人力资本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