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出路在于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机制(1)(2)
2016-10-05 01:41
导读:但是,国有商业企业对这一情况反应迟钝,在销售额急剧下降,出现亏损之后,国有商业企业零售商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柜台对外承包,让个体商贩租赁
但是,国有商业企业对这一情况反应迟钝,在销售额急剧下降,出现亏损之后,国有商业企业零售商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柜台对外承包,让个体商贩租赁经营,各级批发站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以批发价对外零售。国有生产企业因为国有商业系统不能包销全部产品而出现产品积压,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承包经营,承包者主要是拥有市场资源的销售员和个体商贩。
80年代后期,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使社会消费结构升级,社会消费结构升级使低档消费品失去市场,高档消费品因社会生产能力有限而紧缺,这时,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都面临产品结构更新换代的投资问题。急剧扩张的投资需求导致贷款难和生产资料供应紧缺的现象发生。生产资料供应短缺使重工业也面临生产能力扩张问题。为确保经济稳定,国家贷款向重工业和大型轻工企业倾斜,无力顾及中小型国有企业的产品结构改造。乡镇企业在贷款难的情况下,采用与外商合资、集资等方法进行产品结构改造。这一期间,江、浙等轻工业省份大力引资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结构改造,安徽等重工业省份大力帮助国有重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国有中小型企业与乡镇企业则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改造。
当时,大部分国有中小型企业被私人承包,承包者因为承包期短,没有改造企业产品结构的投资兴趣,此外,国有企业的利润大部分上交、小部分提留,提留的利润主要作为奖金发放给职工,资本积累很少,加上产权不明确,引资招商存在资本合作困难,因而,很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因贷款困难而没有进行产品结构升级,丧失了80年代社会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部分乡镇企业与个体户因为起点低,生存压力大,每年都将大部分利润用于资本积累,从而抓住发展机遇。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90年代初,重工业瓶颈消除,社会经济再次高涨,这时,乡镇企业因产品适销对路且拥有顺畅的销售渠道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有商业企业因为国企产品不适销对路而积压大量商品,销售量急剧下滑,出现普遍性亏损,国有生产企业因产品积压而资金周转不灵,国企之间出现严重的三角债现象。这期间很多国有生产企业出现亏损,大多数国有商业企业破产或租赁给私人经营,国有商业系统因而退出 历史 舞台。
90年代后期,社会消费结构再次升级,企业产品结构面临第二次改造。这次产品结构升级主要以高 科技 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龙头,技术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积累的主要内容。国家及时根据需要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可以用合资形式抓住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进行资本结构与产品结构改造,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随之转型为国有资产管理。
这次产品结构升级和股份制改造产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普遍性的全民工身份买断现象。始终进行资本积累的个体经营者抓住机遇控股或购买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使很多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转型为私营企业。这期间国家对新兴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形成新型国有企业。
但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国家控股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解决效益低下的问题,非国家控股企业则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而且国有金融系统因为国有企业亏损严重而出现大量呆帐,国有企业破产、出售或改制时,国企银行债务无人愿意负责,往往成为死帐,从而形成严重的金融问题。
国有企业负债严重的原因主要是:1、80年代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拨改贷改革后,国有企业产品结构改造所需的资金只能通过自我积累、银行贷款、集资或引商合资等途径解决,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利润大部分都上交,自我积累很少,集资或引商合资受体制所限,难以实行,唯一途径就是向银行贷款。80年代未与90年代初,国有企业很多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都以贷款形式建成,从而形成高负债率,企业产生的利润大多支付了贷款利息,自我积累并不是很高。2、国有企业存在责权利不一致问题,产权不明晰,“企业负责人作为政府派出的官员,对政府负责,当政府监督不到位时会形成对企业的内部人控制。这些决策者有权作出决策,但并不从正确决策中获得利益,也不承担错误决策的责任。”(梁小民),这种情况导致腐败和盲目投资现象,其结果是国企严重亏损,银行死帐、呆帐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