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讨(2)
2016-12-16 01:02
导读:高校基建档案工作随着基建模式的转变,内容越来越复杂。社会力量介入高校基建工作,档案的涵盖面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在保证基建工程公益性的同时
高校基建档案工作随着基建模式的转变,内容越来越复杂。社会力量介入高校基建工作,档案的涵盖面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在保证基建工程公益性的同时,对其经济效益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过,高校基建档案工作面临的瓶颈问题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依旧集中在基建工作档案自身收集、归档、查阅、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总体可以概括为两个点:先天缺陷、后天不足。
2.1先天缺陷。
先天缺陷是由高校基建档案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一个基建项目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立项、设计、施工、竣工,是一项周期性长、专业性强、成套性高、涉及多部门的工作,收集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我们平时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基建档案缺失大致可以分为:一些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等依据性文件缺漏不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由于中标单位外发包或归档不及时等导致资料散失;施工单位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不可见性的相关档案材料,如隐蔽工程设施图、地下管网等,在收集时的疏漏或缺失;有些档案员忽略对全过程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特别是忽略了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建设后期形成的交工验收文件材料、工程监理等方面的材料,造成基建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存在缺陷;有些单位人员更换频繁,对图纸的保管不够重视,导致材料失散,使竣工图纸漏缺不全,严重影响到以后的利用查阅。同时,基建档案的这一先天缺陷,也对合格的工作人员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要热爱档案工作。然而,目前符合这种要求的档案员比较缺乏,是基建档案工作中的最大绊脚石。
2.2后天不足。
后天不足是指由于领导意识淡薄,档案员投入不够,而在基建档案工作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后天不足的根源,主要集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