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

2017-01-28 01:08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欧美国家在大都市区域协调治理方面积累较多成功经验,而我国在大都市区域治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树立全局发展、综合协调的治理理念,科学定位区域间政府职能,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域治理行政主体,建立大都市区域治理公共管理协调机制以及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大都市区治理是创新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模式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都市;区域治理;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曾望军,湖南文理学院科技处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常德415000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06-04
  
  大都市区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我国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区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因此,大都市区管治是中国未来区域政策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对与世界各国大都市区域发展的成熟经验,我国大都市区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借鉴世界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完善我国大都市区的治理。
  
  一、国外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启示
  
  许多欧美国家比我国较早进入城市化阶段,积累了许多大都市区域管理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大都市管理方法和模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的大都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大都市区域协调治理注重长期推进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是国外大都市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展是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日本东京、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纽约等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城区范围迅速扩展到近郊甚至远郊;中心城区制造业、零售业等产业大批向郊区转移;人口加快向郊区扩散;郊区小城镇和各种规模的商业、工业、聚居中心大量涌现。实践表明,在中心城区扩张的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是国外大都市实现城郊协调发展的普遍选择。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1 郊区工业化是实现城郊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郊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逐步建立起与中心城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才能全面带动郊区经济发展,缩小城郊经济差距。郊区工业化一方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还能为郊区城镇化提供物质保障,支撑乡村城镇化所需大量人力、资金和物资投入。澳大利亚墨尔本在短期内通过新建和迁移来实现郊区工业化,其大多数大工厂主要集中在墨尔本康、富茨克雷、威廉斯敦及阿尔托纳等近郊区,而许多小型企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如服装、首饰、印刷业则集中在城市中心及近郊。
  2 乡村城镇化是实现郊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郊区依托产业布局,通过开展大规模城镇建设,逐步改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落后状况,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形成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互为依托的格局,将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高速起飞,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在城市近郊大量农田被占用,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加之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对此,日本制定了农村整治计划,加大对农村投资力度,引导工业合理分布,促进农村开发。1970年至1977年建成430个小城镇;20世纪80年代继续建设450个小城镇。日本在推进村镇建设过程中,注意防止农村人口外流,大大促进了农村致富的过程,推动了郊区与城区协调发展。
上一篇:搜索引擎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