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妨碍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执行偏差 主客体 矫正途径
中图分类号:D693文献标识码:A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某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妨碍政策顺利实施,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政策偏差行为,尽管表现形式各不同,但其结果都不同程度偏离了公共政策预期目标,不仅损害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妨碍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也损害了政策对象的利益,使政府形象遭到破坏。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矫正手段, 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
一、从政策执行主体的角度
政策执行主体指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及个人,是公共政策的实践者,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偏差现象大多都可以在政策执行主体上找到原因。
首先,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理解的程度、态度和行为与政策执行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要防止政策执行偏差,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就必须要重视对政策执行人员的选择和配备,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才,在择人上把好第一关,并合理配备安排好人员,尽量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