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大学与跨国企业的研发合作
2017-03-03 01:12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论中国大学与跨国企业的研发合作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与BP公司之间研发合作的剖析,揭示
摘 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与BP公司之间研发合作的剖析,揭示了在跨国公司研发事业向全球拓展和大学与企业间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大学与跨国企业之间合作的多重含义及其可能。清华大学致力于跻身世界一流,而BP公司谋求开拓中国的市场。优势中的互补关系导致两者合作建立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开展能源战略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合作,体现出中国大学在参与全球发展互动过程中,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和拓展研究领域的战略意图;也蕴涵着跨国公司在追求新知识、完成市场布局并树立社会形象等方面的多维思考。
关键词:清华大学 BP 研发合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1]。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跨国公司对新知识的追求也出现了空前的热情。这种追求已不局限于研究与开发新应用技术,而且还向基础研究领域延伸,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延伸。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校、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广泛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随着跨国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而有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许多公司不仅把研发中心设到中国,而且还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的研发合作日益显示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03年7月22日,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到清华大学为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以下简称BP中心)的成立揭牌,使得清华大学与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以下简称BP公司)的研发合作成为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合作潮流中的一个亮点。
为什么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跨国公司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建立研发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如何运作的?体现了双方何种意图?其运作结果是否达到了各自的目的?本文选择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研发合作进行案例研究,目的是通过剖析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研发合作来加深对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研发合作的一般认识。
中国大学排名 一、 双方合作的背景
BP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除了受全球普遍的产学合作趋势影响之外,还有其独特的背景因素,这就是双方各自的战略考虑:清华大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而BP公司寻求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江泽民在1998年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同年中央决定重点支持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学习和分析世界著名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并且明确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作用。2003年,清华大学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所大学及企业签订(续签)了校际协议。另有涉外科技合作项目177 个,涉外项目合同总额1.48亿元人民币[2]。跨国公司与世界著名大学一起,成为清华大学对外交流合作的两类主要对象。许多跨国公司如IBM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宝洁公司、日立公司等纷纷与清华大学的相关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
BP公司1998年合并Amoco之后,提出了加强上游石油和天然气业务、开发新能源和开发新市场并重的全球发展战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正是BP视野中的新市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4年到2003年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78%[3]。有研究表明[4],我国的GDP 与石油消费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按照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年均增长4%~5%,而目前国内可开采的石油储量已无法满足增长的需求。例如2001年全国石油需求量为16亿桶,其中5亿桶依靠进口,占全年需求量的31.25%,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还将继续增长[5]。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市场对于BP具有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