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新探(1)(2)
2017-03-20 01:06
导读:社会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安排”与军队中的“元帅制度安排”有类似之处,也就是说,与“亚元帅群”是“元帅制度安排”的具体产物一样,“亚企业家
社会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安排”与军队中的“元帅制度安排”有类似之处,也就是说,与“亚元帅群”是“元帅制度安排”的具体产物一样,“亚企业家群”是“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具体产物。“亚企业家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和灵魂。
二、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命题,马克思、熊彼特已有完善的论述,即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结论是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其发展动力的命题尤值得我们重新探索。为此,笔者在研究马克思、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亚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熊彼特企业家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般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资本家或企业主凭借资本剥削一般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两者的利益根本对立,从而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 规律 ,他认为企业家以其“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素质来创造社会利润,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并自动进入“社会主义”,形成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并不矛盾,他们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各自进行了合理的论述,从而导出有差异的结果。其共同点是:(1)都是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本源问题,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资本主义内部。(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而不是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即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源是工人这种一般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企业家这种劳动者所创新的结果(熊彼特)。(3)他们从各自的理论推导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其不同点是:(1)马克思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用在社会经济问题上是 历史 唯物主义的;而熊彼特的发展观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成分,突出表现在他坚持主观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过分强调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作用。(2)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来论证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而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运行,得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并自动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
对企业家这个理论问题,他们有不同的论述。马克思阐述了雇佣工人的使用价值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他将企业家等同于产业资本家、企业主、经理等②,把企业家划归为资本所有者和剥削者。熊彼特指出了企业家是与资本相分离的、制造“创造性破坏”的劳动者。企业家不同于资本家和技术发明家,企业家是资本的“使用人”,能有效地运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并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以创新为职业的特殊类型的人。既然企业家是劳动者,那么企业家同样是一种劳动力,且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之一,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过分强调企业家的地位,而完全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⑤;但是熊彼特指出了企业家是与资本相分离的、制造“创造性破坏”的劳动者,得出了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为什么他们通过不同的论证而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笔者的理解是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企业家素质“金字塔”层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企业家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企业家只所以稀缺,是因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形成机理与“元帅制度安排”有相似之处:一是一个真正企业家的要求太高;二是“生产”企业家的成本高,承受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大。正因为如此,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大量的企业家,但企业家在客观上永远是稀缺的。当一个人支付巨大成本而真正能成为企业家时,他所得到的报酬也是丰厚的,这种报酬包括物质财富方面和社会地位、精神满足方面。企业家就是由这种企业家的生产成本和收益报酬所形成的高风险对应于高收益的机制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