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工积极性的组织集权与分权问题研究(1)
2017-03-20 01:06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基于职工积极性的组织集权与分权问题研究(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管理的根本,而积极性与集权和
[摘 要]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管理的根本,而积极性与集权和分权度密切相关。建立积极性与分权度的关系模型,为组织 分权决策提供 理论 依据。传统文化对分权有重要 影响 ,管理风格是一个连续体,分权型和人际关系型是其两个典型代表。
[关键词] 积极性;集权;分权;文化
组织的集权与分权是组织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问题 。集权和分权既是矛盾的统一,又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集权则势必牺牲分权,过分强调分权则势必牺牲集权。这样,集权和分权构成了一个两难问题。近百年来,人们对集权与分权问题进行了广泛的 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中都没有考虑到职工的积极性问题。实际上,组织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组织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为目标,研究组织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职工积极性与分权的关系模型
1.积极性的含义。积极性是指人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在能力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越高,则其业绩越大。心 理学 把积极性看成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使人的智力、体力、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活力,成为人的行为推动力。在本研究中,我们假定一个人的积极性相当于转动中的角速度,角速度越大,表明积极性越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引起人的积极性行为形成 规律 的心理机制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从中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行为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
2.积极性与分权的关系模型。根据积极性产生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积极性取决于其所受到的动力。在组织中,这个动力的综合表现就是凝聚力,凝聚力使下属围绕上司“转动”。同时,在转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离心力。当二力平衡时,管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笔者曾提出过凝聚力与离心力的 计算 公式。凝聚力计算公式为:f=k·q·q/r2。
式中,f表示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凝聚力;k=cosθ,θ表示二者之间的目标方向夹角;k的取值范围为[-1,1];q、q分别表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力;r表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度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人际关系越好,心理距离就越小)。
离心力的计算公式为:g=m·ω2·r
式中,m表示被管理者的能力;ω表示其工作积极性;r表示二者的心理距离。
当二力相等时,管理处于稳定状态。
即有: f=k·q·q/r2= g=m·ω2·r
由此可得: ω=[k·q·q/( m·r3)]1/2
此为积极性的计算公式。
即,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与目标的一致程度、上司的权力、自身的权力成正比,与个人的能力、心理距离成反比。对一对具体的上司与下属而言,k、q、m、 r在一定时期基本上是确定的,则上式可变为:
ω=[k·q·q/( m·r3)]1/2=k0·q1/2
(k0=[k·q/( m·r3)]1/2)
即积极性与个人所拥有权力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例关系。如下图所示:
3.积极性与分权模型的实证。改革开放是决定 中国 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国的 经济 社会 发展 取得了巨大成就, 目前 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 化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过去,1986年时邓小平同志 总结 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 农村 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 企业 ,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各方面都要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