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组织结构比较及共生模式(2)
2017-08-04 05:44
导读:三、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异质性分析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不仅存在同质性,而且还存在许多异质性,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组织演化路径。 1.企业组织
三、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异质性分析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不仅存在同质性,而且还存在许多异质性,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组织演化路径。
1.企业组织形式不同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二者对空间区位和产业关联性的要求不同。企业集团不要求企业在一定地域集聚,与之相反,其战略在于生产和销售的分散化,在于对外扩张,在各个地区建立分部或分厂,控制当地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且集团内部企业由于实力雄厚,经常涉及不同的产业或行业进行多元化生产,以分享多行业的利润,分散企业风险。企业集群则强调地域关联和产业关联,群内企业要求在特定地域内实现较强的集聚,集群一旦形成就对某一地域产生了根植性,它无法搬迁或复制。此外群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大多从事某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形成众多企业从事同类生产的图景。由此也形成了一种现象,即企业集团在各个地区和行业遍地开花,而企业集群却是星罗棋布,在某一行业多是一枝独秀,难有匹敌者。
另一方面,二者的内部联结纽带和组织结构也存在差异。企业集团往往是以资本或其他契约方式为联结纽带,内部企业间相互持股,联系紧密,形成多层次的内部组织结构,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它在企业与市场间的位图中较靠近等级组织一边。而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主要是靠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性方式联系的,企业间主要是一种市场化关系,相互间联系较松散,缺乏共同的、固定的层级组织结构。
2.二者的组建方式不同
企业集团的组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成熟的、规范的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运作组建;二是通过政府的指令、撮合组建;三是由政府引导、协调,通过市场运作组建。它多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协作的结果。而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由大企业改造或分拆而成(如克罗地亚大型造船厂的改造);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组织(如台湾民间标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以大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分包制度形成(如日本的家电企业集群);以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如美国的“硅谷”);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形成(如温州模式);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如美国电子通讯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投资而形成的电子元件集群),等等,它多是市场自发演化的结果。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运行机制不同
从监督机制来看,企业集团由于存在多层次组织结构,可以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各层级的关系,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有强有力的监督控制机制,监督效果比较好。而企业集群由于没有很紧密的联系纽带,其监督机制较为薄弱,往往借助于行会、群内企业的自发监督,监督效果比较差,监督成本比较大,因而集群企业的非集群行为往往比较突出。从企业发展与经营策略的统一性程度来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多是通过相互参股或优势资源相互渗透形成利益的关联性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其经营战略和目标具有统一性。而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基本上是由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所引导,很难有统一的经营战略和目标。
四、分包制——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演化共生演化的一种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同,成为企业组织演化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互相渗透、交叉影响的。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会彼此吸收对方的优点,摒除自身的劣势,实现共生发展,其中分包制就是二者共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培俊 刘涛
民营化产权改革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
决策理论在
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