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1)(2)
2017-08-14 01:37
导读: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 (一)产业分析理论 pp产业分析理论将企业关系描述成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该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
(一)产业分析理论
pp产业分析理论将企业关系描述成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该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有诸如产业集中度和成本结构等要素驱动的。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是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并根据该行业的竞争优势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企业要正确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以及给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必须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结构和竞争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波特把竞争战略的形成视作“把企业与环境联系起来”的结果,强调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既定的产业结构。但是,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忽视了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同时也忽视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熟练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随着环境变化频率的提高,环境的动态性加快,该理论就难以适用。
(二)资源基础观
Penrose在其公司增长理论中开创性的把企业看作是一组资源的集合。1984年,Wernerfelt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标志着资源基础论地正式诞生。此后,Barney、Rumelt、Amit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Barney奠定了行业经营战略的资源基础分析框架。这一理论认为,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说,企业内部条件比其所面对的外部条件更具决定性影响,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资源的积累。但资源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假定企业具有独特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利用特质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显然,该理论忽略了企业所处的外部的产业环境。在复杂多变的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只注重挖掘自己的独特的资源,培养自己独特的能力,但却没有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或是不恰当地进入了一个正在衰退的产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同样不会有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分强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可能会导致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失衡,从而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能力基础论
能力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AdamSmith,1776)。其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1920)、萨尔尼科(PhilipSelznick,1957)、安蒂斯?彭罗斯(EdithPenrose,1959)及乔治?李查德森(GeorgeB.Richardson,1960)等则进一步发展了企业能力理论。但企业能力理论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旋律。
1990年,普拉哈尔德(Pa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明确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对企业能力认识的一次飞跃。同时,提斯(Teece)将“企业内部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不同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统称为核心能力。随后,提斯、皮萨罗(Psano)和肖恩(Shuen)提出“动态核心能力观”。“动态核心能力观”认为,动态核心能力已不局限于前边提到的任何一种核心能力,而是核心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更具抽象性,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四)行为制度观
行为制度观认为,企业是在一个由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社会环境中运行的。这种社会环境将决定那些行为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这也势必影响到资源的积累和选择,进而决定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制度和组织的观点,将经济的优化延伸到社会的正义和责任(Baum、Oliver,1991)。该理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的实践,从行为
心理学的角度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但是,该观点也仅能解决竞争优势的相对静态部分,即他们只为企业维持竞争优势指明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