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1)

2017-08-18 02:29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 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立足于收益保障,来分
[摘 要] 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立足于收益保障,来分析近几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量增加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通过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探究可能的出路与办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人力资本 高等教育 收益保障 就业  和前些年相比,我国近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尽人意。同时,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仍呈扩大之势,这对今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亦构成潜在的压力。冷静地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分析
  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难以接受与自己预期目标相差甚远的工作岗位。倘若换一个角度,考虑其中存在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不难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投入巨大,收益却不如预期所想甚至差距很大,投资者自然很难接受。
  1.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人力资本的涵义主要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人力资本投资,通俗地讲就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交学费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由于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和个体所承担的成本相对于其收入而言,日益呈上升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趋势似乎又表明,这种投资的收益呈下降趋势。
  2.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与大学生就业。首先,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张,直接威胁了相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与保障。作为一项投资较大,花费人力、物力、持续时间较长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在高中后大学毕业前这段时间里的投资行为中,个体和家庭的成本分担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们花费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个人投资成本越来越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费的上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投资,作为成本分担者,必然会关心其投资结果的收益。而投资的潜在收益一时难以清楚地确定,于是当前的经济效益就成为衡量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工作待遇。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有相当部分是不满意就业岗位的待遇。简单地把就业观念落后作为理由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毕竟有投资就会存在收益期望。如何调整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应该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不如以往。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本供给近年来呈快速增长之势,需求方处于有利条件,能够对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客观上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力资本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也比以往更容易招聘到学历更高的毕业生。而通常人们的看法是受教育年限更长者,往往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日常所谓的人才高消费由此可以得到部分解释。用人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时,要对新进的员工工资、福利等承担责任,还有岗位培训费用等,必然考虑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高校毕业生刚刚进人工作岗位,要带来收益尚需时日。这种见效慢、短期收益较低的状况不是用人单位所期望的,而那些见效快、易于上岗发挥价值的毕业生更受欢迎,表现在招聘要求上,越来越多的单位优先考虑应聘者的经验。
  再次,投资者、生产者和用人单位三方对人才标准认识的不统一,反映了大众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的认识存在差别,也增加了相应投资行为的收益保障的不确定性。这种期望值的差别表现为不同的人才标准。有关资料显示,用人单位人才标准主要为以能力为主导,包含知识要素、能力要素、业绩要素三个方面。而高校受自身环境限制,难以为众多学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条件,更不用说让学生做出业绩来。况且,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是逐步演变而成的,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完全依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定制”。而作为投资者的家庭与个体在前两者之间选择的余地较小,他们只能从学校的社会声誉、专业就业状况并结合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即便如此,他们的选择度仍然非常有限,他们自己的人才标准也难以有合理的途径付诸实施。由此看来,尊重各方人才标准和需要,彼此保持信息的流畅,也许是缩小各方差距的关键。
上一篇:化学工业冷却节水、凝液回收和污水净化回用措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