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
2017-08-21 03:55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牐 摘要:资源一直是 企业 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因素。本文
牐 摘要:资源一直是 企业 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因素。本文以“传统资源”为 研究 起点,刻画了企业行为的 社会 嵌入性特征,并通过引入“ 网络 资源”这一概念揭示出一个更加全面、以企业网络及其关系资本为背景的资源 分析 框架,完善性地拓展了传统的资源基础论观点。牐牴丶词:企业网络; 网络资源; 社会嵌入性; 吸收能力牐 牐犚弧 理论 背景 牐 随着 经济 全球化和 科学 技术的迅猛 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走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也因此使得合资、战略联盟、供应链伙伴关系等组织形式成为了诸多企业用来实现资源和战略共享而实施的核心战略。据统计,全球500强中有60%的企业采用了战略联盟的形式。 牐 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 tce) 很早就为企业进行类似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它的成本最优分析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 方法 ,其逻辑起点针对的是单一的企业个体,加上它没有涵盖诸如 学习 成本和协调成本等这类对于理解企业学习和创新过程有着非常重要价值的成本类型,因此,给它用于解释企业网络中的知识分配和知识转移等 问题 带来了先天的障碍;
战略学者们则更加关注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在长期的研究中基本上形成了两个相对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个是产业结构论( industry structure view) ,另外一个是资源基础论(resource based view ,rbv) 。这两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了,但是它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与它所嵌入的关系网络是相关联的。rbv 观点强调单个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那些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相应地其研究视野也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然而,事实上一个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可以从企业的外部来获得。比如,在美国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它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中有55 %的价值是外购来的,而且,大部分的中间投入品都有专门的供应商来负责提供。在对供应链的研究中,dyer (1996) 对生产率与交易伙伴专用性投资和资源共享的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间的联系的确能够带来可观的关系性租金和竞争优势。 牐 另外,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告诉我们,在进行纵向一体化或纵向分解的决策时, 一定要考虑到外部行动者所拥有的竞争资源和竞争能力, 这一点与知识基础论(knowledge based view) 是一致的。知识基础论认为,凡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都要纳入企业自身的能力体系构建之中。动态能力理论和知识基础论对我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较之rbv 理论和tce 理论,它们更加强调企业获取和积累资源的过程,更加强调对企业间互动行为的研究,使分析的视角转向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的企业网络。
牐 二、企业网络 牐 1. 企业网络的由来及其对组织演化的意义 牐 通过对世界各国经济史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欧美国家中,大企业制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自1879 年出现了第一个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以后,卡耐基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世界著名的大托拉斯相继成立,到1900 年美国已有185 个托拉斯,托拉斯成为美国经济的统治力量。而且,在“泰罗制”、“福特制”等生产管理理论的 影响 下,企业的发展大多集中在自身管理体制的改进,企业间的合作并未得到重视,大、小企业间的关系往往最终是兼并、收购、合并等形式。因此,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网络组织并未在欧美国家中出现,而是产生于日本的“分包制”。nishiguchi (1994) 将日本分包制度看成是 历史 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进化的结果。 牐 从分工的角度来讲,分工在过去主要是靠市场来完成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也是市场机制应当具有的形式。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完成了组织分工的深入和细化过程,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但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不仅通过市场,更多地还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这一点是以前古典经济学所没有的。回到分工的观点上,可以表述为: 现代 企业是逐渐从传统的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管理到跨企业分工管理的转变,跨企业分工管理实现了从“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再到“相互间握手”所引导的分工效率上升的逻辑,这一方面消除或减弱了市场协调企业组织之间分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科斯意义上的其他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组织之间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与钱德勒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的概念相比,这一组织结构的变化是向更高一层次分工的进化。在企业内部分工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之间分工的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的福利,这是现代企业组织走向网络化的核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