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自生能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7-08-25 06:53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浅论自生能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着手,阐述了企业自生
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着手,阐述了企业自生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说明了比较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二者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在比较优势战略的指导下,培育企业的自生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发挥经济的后发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
关键词:自生能力 核心竞争力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认为,自生能力(Viability)是“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
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所谓比较优势战略,简单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在任何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在此条件下,为了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把有限的资金倾斜地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其它产业则得不到最起码的资本,结果所扶持的产业,在扭曲价格和国家政策保护下最终因缺乏自生能力丧失竞争力。因而,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就谈不上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且,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形成矛盾,从而大大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收。所以,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要改变资源结构,即增加资本在要素禀赋中的相对丰富程度。如果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会低,竞争能力就会强,创造的社会剩余就会多,积累的量也就会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如果一个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廉价的劳动力,节约昂贵的资本,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因而具有竞争力,利润从而可以作为资本积累的剩余量也就较大。而当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稀缺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就能创造出最多的剩余。要使一个国家(或企业) 在做技术和产业选择时都能够对比较优势作出正确的反应,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充分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价格结构。即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禀赋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应该相对便宜;反之,在资本变得相对丰裕的禀赋条件下,资本就相对成为便宜的要素。
由于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地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那么,欠发达国家要想“真正”赶上发达国家首先就必须使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唯一能够保证国家快速地积累资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它就不需要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这些最先进的技术也是资本最密集的技术,它与欠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并不适合。为了进行技术升级,欠发达国家只需要引进一些比自己现有技术略微先进但在发达国家又不处在前沿的技术。这就使欠发达国家能够比较容易地、低成本地获得新的技术。与之相反,那些推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则可能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这就增加了技术引进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引进的成本。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理论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某一两个环节上, 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 它强调的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能力。核心竞争力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 但又不完全由技术因素来决定,它与企业的组织、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通过协调有序的组织结构以产生系统效应, 并在和谐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氛围中, 企业才能在其发展过程中培育并发展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