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综上所述,实施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批能够创新经营模式;巧用市场制胜技能;借用现有产业优势带动农业产业新发展的人才群体势在必行。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掀起人才开发认识大提高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着力开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再学习,系统诠译、理解“三农”在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围绕农业产业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价值地位,充分探讨、理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充分思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发展现代农业所具有的贡献潜力。同时,在具体落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上着力突出健全目标体系;钢化主体责任体系;强化开发组织体系;细化培训课目体系;落实激励保障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明确载体建设体系等7大配套工作机制建设。通过必要的考核引导,促进各级行政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在位置上提高、在精力上保证、在物质上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二)立足农业产业化,推动涉农职业教育大发展
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须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依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持久开发,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群众创业创新能力。为此必须转变过去农村人才开发小打小闹、冠名挂职的低效模式,着力从基础教育上谋求现代农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强化涉农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助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一要打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同质化套路,把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纳入农村改革体系,加大涉农职业教育比重。在有效利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经济特点、区域特点重新布局涉农职业教育机构。二要出台相关政策扶助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相关教育机构的硬、软件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优秀涉农职业高中生对口单招进入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的力度,减免或补贴学生在职高阶段的学习费用,对毕业学生从事相关农业项目创业就业给予贴息,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使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具有吸引力、生命力,真正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三要整合力量,防止政出多门。农村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部门多,经常存有“都负责,都不负责”的倾向。为此应打破管理体制的束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来,努力将农村涉及教育机构打造成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三)面向农业产业化,实施高教专业结构大优化
现代农业有着内容丰富,寓义深刻的内涵,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加深理解,积极面对。现代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分离出许多新的部门,产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审视自身,建设服务的新空间。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开辟涉农专业,在专业结构、教材体系上进行科研攻关,尽可能地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改变招生方式,积极面向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草根人才以及涉农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实施定向招生,学业完成后再回流农村;同时尽可能组织更多的大学生赴农村学习调研,到龙头企业见习锻炼,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未来创新,创业空间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
(四)加大政府扶助,吸引进城经商能人大回流
农民商人往往处事灵活,吃苦耐劳,接受能力强,在进城经商过程中积累了经验、资金、人脉加之切不断的乡情,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活力之源、后劲所在。在城市竞争越发激烈的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潜能,创业致富的广阔空间,倾力倾诚吸引他们返乡寻求新的机会,应成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方面。营造以爱家乡、忆亲情为内容的创业文化,使之增强返乡意愿;宣传农业项目的创业典型,展示最新发展成果,先进经营理念,使之增加创业动力;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助机机制,优化创业环境,使之增强回流欲望;建立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经营管理培训,使之增强创业能力。
(五)依托农业产业化,激励农业科技干部大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其中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村科技人才功不可没,正是他们多年的探索、努力、服务才奠定了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将来,他们也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依托现行农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的辛勤付出能获得相应的绩效报酬,满足他们在服务农业产业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物质需求、深造需求、交流需求、信息需求。其次,让他们在农村涉农职业教育专项培训上大显身手。为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创新实践创造条件。再次,多倾听他们的呼声建议,多让他们参与决策管理,倡导涉农服务创新文化,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必要的精神物质奖励。最后,为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发展新的农业产业项目提供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