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控制权配置

2017-09-05 04:42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试论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控制权配置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毕业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控制权配置
毕业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控制权配置论

曾楚宏1 林丹明2 王斌3 毕业网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3.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企业的控制权配置行为是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行为,企业中各要素所有者之间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是否具备成为战略性资产的充要条件而进行讨价还价来配置控制权。由于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符合战略要求、能够成为战略性资产的资源并不相同,由此导致了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关键词:资源基础观,控制权,产权理论,战略性资产 毕业网

中图分类号:F270

收稿日期:2008-5-20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决策权的配置——基于技术与组织互构的观点”(07O1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决策权的影响研究”(06027214)

作者简介:曾楚宏(1978-),男,湖北武汉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林丹明(1962-),男,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王斌(1977-),男,江西赣州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企业的控制权如何有效配置一直是现代企业理论尤其是产权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使得对该问题的回答一直纠缠于是“资本雇用劳动”还是“劳动占有资本”上,而无法给人以满意的答案。本文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资源基础观这一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老的问题,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即企业的控制权配置行为不仅仅是节约交易成本的效率性行为(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更是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行为(资源基础观的基本观点),从而在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标准和配置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产权理论关于企业控制权配置的观点及其局限性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不完备契约的集合。由于签约人的有限理性,无法在事前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都一一写入契约中,因此对企业来说就存在着一个当初始契约中未说明的状态发生时各方应该干什么、得到什么的问题。其中,对初始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就称之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1],在企业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权就是由控制权所决定的[2]。控制权如何配置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每个参与者的事后既得利益状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率水平[3]。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是契约要素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决定控制权配置的直接因素是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谈判力[4],谈判力的大小则基于签约各方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一种生产要素相对重要于另一种生产要素呢?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分歧点正是在对此问题的回答上产生了不同的最优控制权配置观点。有学者认为,决定生产要素相对重要性的标准是资产的风险抵押性,能够承担风险抵押功能的资产要重要于不能够承担风险抵押功能的资产;相对于人力资本而言,物质资本更能够承担风险抵押功能,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应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从而形成“资本雇用劳动”式的所有权结构[1]。还有学者认为,决定生产要素相对重要性的标准是资产的专用性和专有性,具有专用性和专有性特点的资产要重要于通用性和非专有性特点的资产;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和专有性,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应主要或者部分配置给人力资本所有者,从而形成“劳动占有资本”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式的所有权结构[3][5][6]。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国内学术界由此在企业控制权配置的问题上出现了“资本”与“劳动”之争。

以上学者的观点虽然迥异,但其思考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从生产要素自身所具备的性质来寻找相对重要性比较的标准,只是选作标准的性质特征有所不同而已。他们的这种逻辑思路与产权理论乃至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是内在一致的。现代企业理论将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求如何使交易所产生的成本最小化,是一种典型的“效率至上”观。企业作为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进行要素交易的产物,要达到效率最优,必然要求各项要素交易产生的成本最低,而能够决定交易成本水平的因素在排除交易者能力上的差别外就只能是所交易的要素本身性质上的差别了。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经济组织的学者对产权理论乃至现代企业理论的“效率至上”观提出了质疑,这其中尤以一些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管理学者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例如,尼古莱·J·福斯就曾指出:经济组织的演进并不一定仅仅取决于交易成本节约,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经济组织更多的是从效益优势中获得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现代企业理论这种只重“效率”不重“效益”的分析方法往往会忽略各种经济组织间一些基本的、可以相互区别的特征,从而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7]。因此,他们建议应该将经济学中的现代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相互融合,才能对企业的本质和组织行为作出更为全面、透彻的分析[8][9]。

二、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企业控制权配置标准

继承于彭罗斯(Penrose)和理查德森(Richardson),以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和巴尼(Barney)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基础观抛弃了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各种生产性资源(包括知识、技术和能力等)的独特集合体。企业组织也并不是如现代企业理论所言的那样仅仅是对市场机制失败等外生情况的被动反应,而是它本身具备一定的优势能够主动地不断创造经济租金[10]。而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其他企业所不能创造的经济租金,原因就在于每个企业都拥有异质性的战略性资产,从而可以由此获取和维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是否企业中的所有资源都是与战略相关的资源,可以支撑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呢?巴尼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能够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即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11]。具备了这四个特点的资源也只能说是具备了成为企业战略性资产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12]。成为企业战略性资产的充分条件是这种资源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简单的说就是由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所决定。因为企业的战略是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演进的,在某一时段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某种战略性资产并不意味着在另一时段它仍然能够成为支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新战略的战略性资产。也就是说,企业的战略性资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企业的战略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动;但不论是哪一种资产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它都必须具备以上四个条件。

由于企业是通过合理使用战略性资产来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以不断创造经济租金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这些重要的资源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效用。而合理的企业控制权配置就可以实现这样一个目的。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也就拥有了对企业战略的决策权,由此也就可以决定如何利用和保护战略性资产。如产权理论的观点所言,企业的控制权应配置给相对重要的要素(资源)所有者。以资源基础观的视角来看,企业中相对重要的资源是那些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产,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应配置给这些战略性资产的所有者。根据巴尼的观点,企业的战略性资产既可以是物质资本资源,又可以是人力资本资源,还可以是组织资本资源 [11]。相应地,企业的控制权既可以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又可以配置给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可以两者兼顾,配置的比例由其各自拥有的战略性资产的价值比较来确定。当这些战略性资产的所有者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后,他们就有最大的积极性发挥战略性资产的效用,并且不会对其滥用和“虐待”;毕竟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归自己所有,由此产生的效益和成本都将由自己承担。不仅如此,战略性资产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就自然地产生一种隔离机制以防止知识外泄和价值贬值,因为这些资产的所有者会尽力隔绝外界与该资产的进入通道(Accessibility)[13],从而维护这些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维护自身在企业各方参与者中的强势地位。由此可见,企业的控制权配置给战略性资产的所有者有利于企业获取和维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与产权理论相比,资源基础观也赞同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是各种资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结果。但与产权理论认为资源相对重要性比较的标准是资源自身所具备的性质不同的是,资源基础观认为除了资源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可以决定相对重要性之外,更关键的是这种相对重要的资源一定要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如果一种资源相对于另一种资源在性质上更具有风险抵押性、专用性或专有性(按照产权理论的观点这种资源要相对重要于另外一种资源,其所有者应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但是与另外那种资源相比它不能够支持企业的现有竞争战略以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按照资源基础观的观点,这种资源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其重要性程度还不如另外那种资源(毕竟另外那种资源还能够支持企业的现有竞争战略,虽然它也不是企业的战略性资产),相应的企业的控制权也不应该配置给这种资源的所有者。

三、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企业控制权配置方式

以上我们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分析了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标准问题,接下来将进一步考察企业中的“资本”与“劳动”谁更应该获得控制权即控制权的配置方式问题。

按照资源基础观的观点,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是基于各种资产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而比较标准则是哪种资产更可能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一种资源要想成为战略性资产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具备四个特点,即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比较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看哪一种资源更具备成为战略性资产的必要条件。

(1)有价值性。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装置,而这种转化工作是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在企业完整的价值链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参与了产品的价值增值活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到价值增值活动中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毕业网

(2)稀缺性。土地、劳动和资本曾被作为三种最基本的稀缺要素而被企业所追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各种机制运行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供应。企业逐渐发现,土地、设备和资金这些物质资本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对手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以弥补这方面的竞争差距;企业真正稀缺的不再是这些物质资本,而是能够有效将这些物质资本利用起来开拓市场、创造利润的企业家才能。在当今社会,企业家才能已经被作为一种最积极、最主动、也是最稀缺的资源而被纳入到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中,受到各个企业的追捧。以往的“知本追逐资本”已经转变为“资本追逐知本”的局面。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典型的“企业家控制的企业”[14],以海尔为例,在张瑞敏没有入主海尔之前,它是一家即将破产的国有企业。当具有企业家才能的张瑞敏成为该厂的厂长之后,在同样的员工、同样的机器设备和同样的资金条件下,通过其才能的发挥,硬是将这家厂扭亏为盈,并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可见,在当前以至今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才能)都将越来越相对稀缺于物质资本。

(3)不完全模仿性。一种资源能够被复制和模仿主要在于反映这种资源本质特征的知识和信息容易被模仿者观察和学习到[15]。由于物质资本大多是有形的,关于其本质特征的知识和信息往往是显性的甚至是公共的,因此容易被复制和模仿。而人力资本则不然,蕴藏在人力资本中的知识和信息往往是经验、直觉、判断力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人们能够说出来的远远少于他们所知道的”[16],能够进行传递和观察的仅仅是极少量的显性知识。因此,人力资本难以被完全复制和模仿。另外,人力资本所蕴藏的知识和信息是随着它的被应用而不断积累的,也即是说,人力资本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信息来。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就更难以被模仿:当你在某一时段好不容易观察学习到了人力资本中所蕴藏的知识和信息,到了下一时段其内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4)不可替代性。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加难以替代。物质资本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资产,同质化程度较高。你的企业拥有某种型号的机器设备,我的企业通过购买同种型号的机器设备就能够完全替代这种物质资产。而人力资本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资本,异质化程度较高。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也就没有两种人力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既然通过购买或租赁一个相同人力资本的替代品来替代这种人力资本的方法无法奏效,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将该人力资本所有者转移到其他企业即跳槽和“挖墙脚”的方法来替代这一企业的人力资本呢?我们说,人力资本的产权具有特殊性,“其所有权只能不可分地属于其载体,这个载体不但必须是人,而且必须是活生生的个人”[17]。因此,要使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对其所有者只能激励而不能强制,否则的话他将主动将人力资本封闭起来不发挥作用或者只发挥极少部分的作用。人力资本所有者受到激励的程度以及发挥其人力资本作用的程度会受到他所在的企业的组织环境的影响,如组织文化、激励机制、工作流程、相配套的其他资产等。即使该人力资本所有者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人力资本所有者受到激励的程度以及发挥其人力资本作用的程度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相应地,他在当初那家企业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也就与他目前所在这家企业中具有的人力资本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个人力资本载体,他在不同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也不是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表明,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具备成为战略性资产的必要条件。但是能否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取决于是否满足充分条件,即是否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已经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

下面,我们再来考察企业的战略变化是如何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导致控制权的不同配置方式的。企业的竞争战略决定着一种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战略性资产的充分条件,而竞争战略的制定是为实现企业的特定目标而服务的。企业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如同人一样,它也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18]。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各不相同,相应地它所要追求的具体目标也不相同,由此而制定的竞争战略的重点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在创业期,由于企业刚刚成立,在各方面都相当薄弱,自然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因此这一阶段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能够生存下去。要继续生存,就必须有维持基本生产所必须的资金和原材料,所以这一阶段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是如何获取必需的资金、原材料等物质资本以求在市场竞争的夹缝当中生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符合企业的战略要求。由此我们可知:在创业期,企业的竞争战略重点是获取物质资本,因此相对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更重要、更有可能成为战略性资产;相应地,企业的控制权应(主要)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

当企业在创业期成功生存下来进入高速成长期之后,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如何生存,而是由于快速扩张所导致的管理能力缺乏的问题[19]。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瓶颈阻碍了企业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大幅提升的目标。因此,这一阶段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是如何获取必要的人力资本以弥补管理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更符合企业的战略要求。由此我们可知:在成长期,企业的竞争战略重点是获取人力资本,因此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重要、更有可能成为战略性资产;相应地,企业的控制权应(主要)配置给人力资本所有者。

而当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后,各方面已日趋平稳,在这一阶段企业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如何使企业的价值保值增值。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放在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以维持现有竞争优势上。阻止进入的战略既可以通过基于物质资源的规模经济和产能过剩来实现,又可以通过基于人力资源的技术创新来达成。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也主要是建立在原有的物质资源或人力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能够有力支撑竞争战略的实施。由此我们可知:在成熟期,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是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进入以维持现有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保值增值,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符合这一战略要求;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应相机配置给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

四、结论

本文运用资源基础观的相关理论来考察一直属于产权理论研究领域的企业控制权配置问题,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结论。与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是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经济性行为所不同的是,资源基础观认为这种行为是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行为。虽然资源基础观也赞同产权理论关于“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是各要素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而各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取决于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观点,但是与产权理论认为“相对重要程度是由要素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所不同的是,资源基础观认为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标准是这种资源是否具备成为战略性资产的充要条件、是否能够支撑企业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相比于产权理论的观点,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控制权配置论更能够有效解释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本”与“劳动”之争的问题,因为该观点克服了产权理论的一些缺陷,赋予了这一问题更多动态、战略上的意义:企业的控制权应该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取决于哪种资本更具备成为战略性资产的充要条件;由于企业的竞争战略是随企业的成长而相应发生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符合战略要求、能够成为战略性资产的资源种类并不相同,由此导致了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方式存在着差异。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创业期主要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体现为“资本雇用劳动”的所有权结构;在成

[1]  

    上一篇:过冬的海尔:中国名牌企业向何处去?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