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经济学思考(2)
2014-01-15 01:20
导读:在股票流通市场上,因一级市场上行政选择而导致的包装、伪装行为,不可能经得起股票二级市场的检验,二级市场不得不以粉饰的会计信息来维持上市资
在股票流通市场上,因一级市场上行政选择而导致的包装、伪装行为,不可能经得起股票二级市场的检验,二级市场不得不以粉饰的会计信息来维持上市资格,并继续从市场圈钱。政府干预下的资产重组、政府干预救市等非市场行为屡有出现,从而导致股市成为政策市、消息市,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
会计违法违规制约机制的欠缺。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制度安排还在于现行法规对会计违法违规者的制约机制的欠缺。刘峰在其对红光实业一案的剖析中认为,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对于政府、公司管理当局、中介机构在会计造假中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较为欠缺。从一系列的会计造假案件中,我们不难看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不仅仅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责任,政府、公司管理当局及中介机构在其中也负有相当的责任,但是这一制度安排的缺陷使会计造假行为具有了公司行为的背景,从而对其进行法律惩处的力度及范围变小。
会计制度安排的缺陷。从广义的角度看,会计制度是指一切在会计操作中遵循的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应该看到,在过去的2O多年中,中国会计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信息多元化需求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为今后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但是,会计制度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制度都只能是相对完善的。如会计政策的选择、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适用等使会计信息的生成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再如,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渡阶段,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不确定性,呈现出会计制度变迁的急迫性。会计实务的创新、需求与会计制度的变迁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股票期权已作为激励手段为上市公司使用的同时,对于股票期权应该如何核算、是否计入利润表等问题却没有相应的规定,从而使其在实务中的处理方法各异,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则难以理解,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而国际电脑联合公司、英特尔及安然公司的先例无一不显示,将股票期权费用排除在利润表之外,掩盖了公司的真实业绩,同时也使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期权收益而产生会计造假的冲动。
中国大学排名 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而导致的股市风险,其积累和演进包含着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动力,因而其化解或控制也有待于制度变迁的完成。我们必须尽快以市场化为导向,变行政化股市为市场化股市,加快对会计违法违纪行为惩处的制度安排,并随着实务的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
三、会计寻租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逐利空间契约和制度的不完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只是一种制度基础,是一种可能性(必要条件),其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低质量的会计信息活动成为必然。那么是什么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呢?我们试图用寻租理论对其做进一步的解释,讨论使可能成为必然的会计寻租行为。
会计寻租的内涵寻租理论的提出是上世纪7O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的一 项重要进展,它从全新的角度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体现为;(1)它把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从生产性的寻利活动扩展到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把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扩展到资源在生产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配置问题,这与通过会计信息矫饰获得利益的特点是相同的。(2)它把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看待,把政府干预行为本身市场化,认为政府活动无意、被迫或者有意地影响资源配置,这些影响创造了额外的收益,并引起了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而这种活动导致的是社会总福利量的损失。我国当前行政化的证券市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为非生产性寻租活动创造了条件,并使政府成为最大的设租者、寻租者和租金获得者,同时带来了以反寻租为特点的企业会计造假行为。(3)把权钱交易问题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装置之一,其影响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主要手段是会计信息的提供,因而会计寻租的特点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纵来进行寻租。本文引用颜敏等的研究对会计寻租作如下定义: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即经济收益)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会计寻租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寻租的本质是对会计信息的操纵,而这种操纵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因而会计寻租行为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非公正、公平的反映社会财富和企业真实绩效的后果,即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那么,会计寻租在实务中有哪些表现行为呢?按照寻租理论的研究,租金的产生来源于垄断的或特殊的权力,只有权力才可以创租,从而引发寻租。所以本文以租源的设置为立足点,将会计寻租行为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由规则的制定权引发的会计寻租、由规则的使用权引发的会计寻租和由规则的监管权引发的会计寻租。
由规则的制定权引发的会计寻租。(1)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施加影响以取得对己有利的会计政策而进行寻租。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现已是理论界的共识,因而,拥有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实际上相当于取得一种政府保护的特许权,它会直接给制定机构本身带来难以估计的利润。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权之争,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已通过的会计原则或准则,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利益集团的干预等都是极好的例证。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财政部为主,并通过征求意见稿的形式要求社会各界参与,尽可能地减少了某个利益集团的租源。但是也必须看到,国家作为会计准则制定者,在某些项目上必然倾向于国家利益一方,而作为被剥夺了租的企业,就必然会在准则的执行中进行反寻租,通过会计造假等行为从国家手中争夺利益,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2)通过制定上市公司上市资格、配额、股价确定等政策进行寻租。肩负国有企业解困重任的中国股市,其制度设计即是一种政府与国企的设租过程,同股不同权、股票规模的限制及股票价格在制定上的不完善,都产生了巨大的租金。企业为了从股票市场上圈钱,通过包装会计信息上市,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明显的寻租行为。(3)通过制定相关的财税法规及制度进行寻租。税金是财富在国家与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分配的重要手段,税收法律与政策的制定无疑会带来租金。政府和上市公司在其中都可以充当寻租者。其一,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行寻租,在与上市公司的财富分配中多获取一部分收益,但这必然会引致上市公司通过做假账的方法进行反寻租;其二,利用政策的不完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一系列公关或者制造假象的方法寻求税收优惠,这时的租金就表现为税金减免优惠额扣除寻租成本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