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技术层面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演进(2)
2014-01-25 01:29
导读:表3的B栏和图2列示了报表有错误的公司数目的统计。从中可以看出,错误公司比例与错误科目比例走势基本相似,在l992年比例达到最高值,93、94年比例大
表3的B栏和图2列示了报表有错误的公司数目的统计。从中可以看出,错误公司比例与错误科目比例走势基本相似,在l992年比例达到最高值,93、94年比例大幅下降后在95、96年再度上升,从97年开始,错误公司比例逐年下降,到2000年不再有错误发生。
从出错公司比例可以得出和错误科目比例相同的结论,上市公司报表的错误率在逐步降低,报表的可靠性在逐步提高。3. 可比性由于不同时期,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所不同,一些会计项目在报表中的位置和所属的大类会有所不同;同时,在同一时期,各公司在处理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可循,也引起一些项目在表内位置的差异。CSMAR财务数据库在将数据进行整理时,将一些数据项的位置进行了调整,以便于统一不同公司之间的记录,也便于不同年份的比较。
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调整科目越多,表明会计信息的计算口径或方法越不统一,也就是可比性越低。调整科目越少,表明各公司间会计信息越具有同一性,进而可比性越高。
表4和图3统计了各年调整科目的数目,考虑到由于各年公布的报表数和各年报表科目也有很大差异,我们用调整科目数/科目总数这一比值来考察报表的可比性变化。其中,科目总数是科目数和报表总数的乘积。科目数记录了同年相应报表的科目数;报表总数则是指当年整个市场同类型报表公布的总数。
调整科目数一栏记录了所有报表调整的科目数之和。在考察了调整科目数/科目总数的总体走势后,我们发现,1992年该比值达到最高,1993年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规范了会计报表的编制,从而使调整项大幅下降。与错误率不同的是,调整比例并不是呈单一的下降趋势,而是随着新制度新法规的出台而波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从1993年到1999年调整比例比较平稳,且逐步下降,显示这一阶段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较强的可比性。
年和2002年,调整比例有所增加。2000年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部分上市公司年度的会计报表已经开始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从而引起调整项的增加。2002年调整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中国证监会于2003年1月6日发布了新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部分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项不规范,不符合新准则的要求,从而导致调整项的增加。
由于企业采用新制度的年度有先有后,同时,会计人员对新制度要求的理解和执行也有一定差别,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下降。但是,以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为例,我们发现,在新法规颁布实施的下一个年度起,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一个显着的提高。
四、结论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考察,本文从技术层面研究了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质量的演进趋势。我们用每年报表的科目数变化来考察相关性,逐年递增的科目数表明报表的相关性逐年提高;我们用报表的错误数考察可靠性,逐年减少的错误数表明报表的可靠性逐步提高;我们用科目调整数考察可比性,科目调整比例的波动表明从1993年开始,报表有较强的可比性,但是随着新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可比性会有所下降,但是在随后一年又会上升。这三个特征所反映出来的总体变化趋势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质量在逐步提高,特别是在相关性方面的提高最为明显,披露的信息量在逐年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