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与重构(3)
2015-04-07 01:17
导读:3.由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引发的审计风险。有些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人员执业时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关,例如:审计人员
3.由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引发的审计风险。有些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人员执业时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关,例如: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脱离实际,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计,进行抽样审计时对样本及抽样方法选择缺乏深思熟虑,编写审计报告措词不当等,这些都与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关,都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由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方法的掌握程度低或应用不当而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推断结果可靠与否,与是否遵循“随机原则”抽取样本高度相关。如果审计人员破坏随机原则或还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能否代表总体,则必然会产生抽样风险。毫无疑问,抽样风险是导致审计检查风险的原因之一。因此,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的掌握程度低或应用不当也会引发审计风险。
(2)客观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1.由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而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的增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随着业务数量的增多,特别是一些经济业务已超出现有会计准则、会计规范的规制范围,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它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大。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微观经济环境及
政治、法律等经营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由审计影响范围扩大及社会对审计意见的依赖或关注程度提高而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不仅是政府,投资者也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与此同时,人们更加重视审计报告书的可靠性,一旦审计报告使用者发现审计失败,就会控告审计人员,转嫁投资损失。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审计风险。
3.由现代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而引发的审计风险。早期审计的重点多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与否上,几乎不顾其它事项。由于审计范围较小,业务较为简单,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较小,审计风险较小;其后,由于企业的资金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审计成了审计的重点,审计的范围和责任也随之扩大;而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已有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错报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做出评价,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状况做出报告——审计范围扩大,不确定因素势必增多,审计风险也自然随之增大。
(二)对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重构
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审计风险模型的构成因素并局限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所包括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三类因素,审计风险模型的建构还应与上文所分析的主观风险因素和客观风险因素相关。鉴于以上分析,在考虑了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这两个因素后,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正为:
AR=IR×CR×DR×SR×OR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式中:AR为审计风险;IR为固有风险;CR为控制风险;DR为检查风险;SR为主观风险;OR为客观风险。
下面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论证此模型。
首先,定义以下几个随机事件:I为无相关内部控制时,某账户或交易产生重大错报;C为某账户或交易产生错报事实,内部控制未成功发现;D为发生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S为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观原因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O为由于客观原因而使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