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会计分期基本前提之辨析(3)
2015-04-11 01:24
导读:接下来是会计分期约定多长期间为好?这是个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目前将农业经济活动周期日历年度确定为会计分期并非最好,因为经济活动业务成
接下来是会计分期约定多长期间为好?这是个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目前将农业经济活动周期日历年度确定为会计分期并非最好,因为经济活动业务成本、费用、收益等与日历年度并没有内在的经济效益关系,如工业经济与日历年度有什么关系,特别是网络经济与日历年度几乎毫无关系。所以将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分期,效益怎样有待探求。能证明会计分期为日历年度的效益最高吗?能说明这样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最好吗?如若不能,迟早改也,即可另行约定。
三会计分期之便利
会计分期未必必要但还是有很多便利的,不管是投资者、经营者,还是信息处理者、信息使用者,都可享受到会计分期的便利。
1.会计分期对企业投资者带来的便利
企业可以看成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一个项目,是投资者获取投资报酬的一个工具。投资者既然要获取投资报酬,就不可能等到企业清算的那一刻。因此,就需要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以便向投资者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特定时间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从而投资者了解或证实企业的状况,判断投资的回报前景以及进行相关的决策。实际上,会计分期是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收入是“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费用是“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利润是收入与费用之差,而会计分期的重要作用就是方便利润的计算和分配,除非利润的分配是实时的。即使是在网络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下可以提供实时财务报告(经营成果),对投资者仍需了解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收入、费用、利润及其财务状况,此时会计分期也可为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便利。
2.会计分期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便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企业经营活动,需要过一定的时期,就将其财务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一方面使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得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将企业的这一财务总结和分析,与上一个时期进行相应的比较,进而制定企业进一步的经营发展战略。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同时,“年度、半年度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反映两个年度或相关两个期间的比较数据”。这些规定都体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目的在于增强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但如果没有会计分期,这些规定都将无法实施,将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3.会计分期对会计信息处理带来的便利
会计信息不可能等到企业停业清算后才提供,因此必须分期结算账目,分期提供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然而目前以日历年度为会计分期的年度财务报表、即使是以半年、季度为会计分期的财务报表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应该修订会计分期,将其大小缩短,按季、月甚至旬划分会计期间;这只是会计分期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性。正因为有了会计分期,才有“本期”、“前期”和“后期”的概念,才有了“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基础,以及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一系列重要的会计原则及一整套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由此可见,在现阶段会计分期对会计信息处理起着重要作用,带来很大方便。
4.会计分期对会计信息使用带来的便利
会计信息使用有外部信息使用和内部信息使用之分。外部信息使用是企业外部用户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银行及社会公众使用企业信息;内部信息使用是企业内部决策者与员工使用自身信息。对于外部信息使用,则必须划分统一会计期间,采用统一会计报告方式,只有这样才便于外部用户阅读和理解企业信息。例如,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比较,需要就某个会计分期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如果离开统一的会计分期,各个企业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则如何进行信息比较?由此可见,会计分期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带来了多少方便。比如,债权人需要不同期间的企业会计信息以便分析资金的安全性,税务机关要求企业定期申报纳税等,这些都离不开会计分期。对于内部信息使用,虽然不象外部信息使用那样拘泥于统一的会计分期,但也可类同进行会计分期,以便于信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