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资本市场。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等类似决策的信息。这一观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会计信息不仅反映过去存在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尚未发生的但对企业已有的经济事项,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会计计量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上,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如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重视未来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不存在对财务报表的特殊偏好。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都具备合理性。
1. 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 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
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单纯的争论两种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思考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分析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的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就不同。鉴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定位必须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我国经营管理机制的考察分析
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国家是企业的特定代表,担负着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从而,“政府和其有关职能部门”也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这一点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