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必然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步实现规模扩大化、经营复杂化,由此而导致内部控制成本和风险呈上升趋势,这直接促使经营管理者增加了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需要,增强了经营管理工作对内部审计的依赖性。
管理审计是相对于财务审计而言的,财务审计审查的是企业的财务信息,而管理审计审查的是企业的管理信息。企业的管理信息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能力、管理业绩、管理状况等。相对于财务审计而言,它是一种建设性更强的审计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益以及达到企业的其他目标。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审计是财务审计的一种延伸,是比财务审计更高级的形式。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审计上,而在财务审计方面投入的人力和时间只不过占15%左右。因此,内部审计要能立足于21世纪,就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二、内部管理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分析
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在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市场化的今天,随着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转变,很有必要重新评估内部管理审计风险。
(一)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因素
1.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几乎是空白。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内部管理审计的法律体系极不健全,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内部管理审计风险。
2.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可能受到威胁。从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最高行政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由于管理活动遍布了整个企业及其所有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领域,因此,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也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领域。如果选择第二、三、四种组织形式,都会对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不能完全实现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实行管理责任层层负责制,当最低层管理人员出现管理不善的问题时,其上一级领导也必须负督导责任,依此类推,最终高级管理层往往也难辞其咎。所以,从实施内部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第一种组织形式最佳。这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管理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便其正确决策。
3.内部管理控制的局限性。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普遍实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内部管理控制不但是内部管理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审计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管理分工控制,管理人员同时担任了不相容职务,这就增加了舞弊和掩盖差错的可能性,也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发现问题而形成审计风险。即使一个具有良好内部管理控制的企业,也很难保证在各个控制环节上的管理人员不会串通舞弊,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层违规”,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这类问题。
4.内部管理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投资效益、市场状况、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环境污染等都是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凡是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管理因素都是内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内部管理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企业与外部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兼并和收购、改制和重组、联合和剥离等问题,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管理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内部审计难度,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做出正确判断。由于内部管理审计事项一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从而面临内部管理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