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2)

2015-08-14 01:11
导读:2.会计信息在量和质上的膨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奴隶 近年来,以顾客为中心的顾客需求思想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贯彻,会计与审计也不


  2.会计信息在量和质上的膨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奴隶

  近年来,以顾客为中心的顾客需求思想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贯彻,会计与审计也不例外。作为会计的顾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无疑产生了对会计的需求并推动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如果说过去的会计是被动地追逐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现在的会计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把握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是会计走向成熟的表现,但笔者以为会计界把握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心态唯恐过之或不及。“不及”,即会计期望差距,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预期高于会计本身所能达到的水平引起的差异,它由四部分组成(胡春之,1998):①使用者的不合理期望,受自身技术和经济的制约会计不可能提供的服务;②使用者的合理期望,由于技术上的缺陷会计可以但未能提供的服务;③实际业绩缺乏,由于执行不力造成的会计设计意图的偏离;④感觉但实际不存在的业绩缺乏,使用者对会计的不正确认知所引起的差异。不及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状态,正是它促使会计不断向信息使用者的预期靠拢,成为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只不过要把握“不及”的度。“过之”,则指会计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同时提供了大量无效的服务,这绝非耸人听闻,会计界在饱尝信息披露不足的指责后开始有了对信息披露过量的担忧。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在多种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呈“爆炸”趋势,现代会计信息也不例外,集中体现在信息数量和信息质量两个方面。信息数量的膨胀表现为: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历史信息向以公允价值为主的未来信息的转变;表内信息扩张及向表外的延伸,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信息量自1972年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附注增长达7.5%(张美红,1998),如今很多公司财务报告表外信息远远超过了表内信息含量;非财务信息的扩充;分部报告、中期报告等的提供等。信息质量的膨胀表现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以前,人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AAA)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和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确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性,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等,此时为了保证信息的有用性甚至可以牺牲信息的可靠度;而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r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中进一步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增加了“透明度”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更加复杂的特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以上论述了会计职能及会计信息的膨胀过程,这种膨胀既有会计发展过程中的合理膨胀,也有会计界基于行业利益的一种自我拔高。前者是会计生存发展之根本,后者将使会计步入困境。

  1.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越高越好吗?信息成本

  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的高低应以信息使用者需求来判断,过低将导致会计行业的衰落乃至消亡,过高将使企业不堪重负陷入尴尬。上文已指出了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呈膨胀的趋势,其直接的影响是增大了信息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提供过量信息负担大量的无效成本,会计信息使用者过滤鉴别信息的使用成本也将增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存在于信息过量的会计报告中,而过量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干扰甚至误导他们的决策,更甚之他们根本无法利用。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上的膨胀,不符合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和有效披露原则,于会计信息供求双方都不利,因此应适当减低会计信息。

  2.会计的职能越多越好吗?会计责任

  长期以来会计学者一直无意识地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拔苗助长,仿佛会计的作用越多,会计地位就越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笔者认为,可以从会计的孪生兄弟审计责任的演变中找到答案。20世纪60年代,良好的经济形势促使注册会计师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由于审计失误导致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公司的诉讼爆炸,引起了社会性的强烈不满。经过反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了著名的科恩报告,划时代地将对公众期望的满足变为行业最高行动纲领,从此审计负担起了满足公众期望并维护公众利益的重任。但社会公众并不因此减少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责,法律判例进一步将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范围扩大到客户和狭义的已知受益人之外,社会日益赞同受害方向有能力赔偿的一方提出诉讼而不问错在何方,即“深钱袋”责任。社会公众的判断依据是:既然你这样宣称自己,无论你实际有无能力都应承担后果;既然你收入高,就要成为赔偿对象。尽管不合常理,在美国确有其事。
上一篇: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形成及对策 下一篇: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