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2)
2016-06-16 01:03
导读:4.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是“一套有关生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信仰”。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主流的意识形态经常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首先,在制度选择上
4.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是“一套有关生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信仰”。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主流的意识形态经常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首先,在制度选择上,意识形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的论述,在借助
政治、司法程序进行资源配置的决策方面,意识形态起着支配作用。当立法者、管制者和行政执行机构面临众多选择时,意识形态便成为决定性因素。其次,当一种制度选择完成后,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能降低制度运行的本钱,而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则会增加制度的运行本钱。当然,意识形态本身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也会因外部各种情况而改变。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制度均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现代(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
新会计准则体系制定的主要思路是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并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基于这个出发点,会计准则体系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了资产减值计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借款用度、所得税会计、股权激励、投资性房地产、存货和资产处置、合并报表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在很多重大会计处理的理论上有一定创新,而且核算方法也更加完善和公道。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变大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规范制约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同时对会计职员的职业判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会计业务处理都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相当多的内容需要通过会计职员的职业判定来解决,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残值和弃置用度、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运用等等。而且,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很多内容引进了现代财务理论,确立了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法和资产计价理论,如在延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残值和弃置价值的估计、延期收款的经济业务、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等,都大量采用时间价值和资产计价理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会计目标进行了重大修正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目标进行了重大修正,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主要夸大会计信息对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而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目标,要求在充分表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的同时,反映其受托责任和有助经济决策的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度目的更加明确和完整。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体系将原来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使概念更加明确,将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界定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将原来的“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使其在概念上不出现重叠和交叉,更便于理解和运用。将会计信息“客观性”改为“真实可靠”,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新会计准则体系明确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理念,即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或一般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而是应该以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依据,这条原则对会计职员特别是企业的高级财会治理职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职员充分运用职业判定能力,不受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外在表象的迷惑,在对其具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正确地作出判定并进行最公道有效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还要求会计职员对其所处理的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经济实质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四)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经济利益的活动”作为主线贯串于资产、负债等要素概念之中。如重新定义了资产的概念,增加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进企业”和“本钱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资产的确认条件。在重新定义的负债概念中,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和“未来流出经济利益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确认的必要条件。应特别留意的是,新准则第一次将资产、负债的定义与其是否符合确认条件相分离,并明确提出:只符合资产、负债定义,但不符合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不能被计进资产负债表。这就意味着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实际资产(负债),与其能真正计进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可能会存在差异,在这方面,“经济利益的活动”将成为核心的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