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016-06-16 01:03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我国现代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
【摘要】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会计准则作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文章将从制度经济学模型构建进手,重点分析现代会计准则存在的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 会计准则;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模型构建
交易用度一直是制度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这里笔者以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拟建立一个交易用度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建立在追求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假设之上,模型包括:
(一)行动团体
引起每次会计准则变迁的行动团体笔者以为主要是财政部、
会计学术界和企业。
(二)契约(会计准则)的类型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笔者以为契约(会计准则)的类型有:(1)传统型会计准则,指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段时期的会计准则,特点是主要为满足国家的宏观政策需要,会计要素按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划分,存在过于简化和片面的缺点。(2)偏传统型会计准则,指1978年到1992年期间的会计准则,特点是,固然主要还是传统特点的会计制度,但是由于在外资企业中开始实行不同于传统会计准则的会计制度,表现出现代会计准则的一些特点。(3)混合型会计准则,指1992年到2001年这一时期的会计准则,特点是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传统型会计准则和现代会计准则相互激烈碰撞。(4)偏现代会计准则,是指2001年到2006年这一时期的会计准则,特点是表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但同时还实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5)现代会计准则,是指2006年到现在的会计准则,特点是它表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的趋同。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会计准则。按照前面的分类,在此,我们把新会计准则定义为现代会计准则。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引起会计准则变迁的要素
1.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才是影响制度变迁的最主要的变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信息本钱,从而对经济组织中的契约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是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政府规模、改革经济治理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政府治理体制逐步改革与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调控体制框架。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此后两年,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非国有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尤其是外商投资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中国企业正全面步进市场化运作轨道。2002年和2003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分别达到72.8%和73.8%的结论,再次证实了中国已经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2.产权制度。产权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契约),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它也是影响会计准则变迁的一个变量。正是由于在中国社会里私有产权的发展,才真正充分调动了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得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更加关注信息的质量。而作为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会计,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会受到更多重视。
3.社会知识存量。人们对所要创新制度熟悉的不断进步,将会降低制度创新的本钱。社会科学和相关职业知识的进步,会降低制度变迁的本钱。现有的知识存量能提供一个有关制度环境、各种可能的制度安排及其功效的详尽透彻的知识,这将为制度创新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为其进行制度创新决策,特别是具体选择何种制度时提供帮助。知识存量对制度安排的影响,还表现在制度的推行方面。假如在推行过程中,各执业职员或被约束职员具有与制度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必将降低新制度被采纳、应用的阻力,制度执行本钱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融合,人们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关注和认知使得知识存量已经足够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