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题目及对策(2)
2016-09-01 01:03
导读:(三)审计质量不高 1.内审职员长期的审计工作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人手少,任务重,
(三)审计质量不高
1.内审职员长期的审计工作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人手少,任务重,往往埋头于具体的事物,又由于审计职员多为从财务岗位上转到审计工作中来的,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理念不及时,养成了一种微观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定势,不能举一反三,寻根探源,不能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加之有些单位的领导思想单一,熟悉不足,只重视审计的数目,不重视审计的质量,只重视审计的形式,不重视审计的效果。不少单位是年年审老题目,老题目年年出。
2.内审职员经常将内审工作范围限制在具体财政收支的狭小空间上,而没有把内审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权利的监视与制约上,对促进单位宏观经济治理水平的进步关注度不够,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如内部审计职员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题目事项,而未记录审计职员以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进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题目定性模棱两可。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内部治理控制,防范风险,进步治理水平和总体竞争力。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及其经营治理的特点,能够从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把握企业运营风险,提出加强治理和进步效益的意见和建议。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些必须采用以下配套措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治理
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充分熟悉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权限,积极支持内部审计职员依法履行职责,解决本部分、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题目,并在治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使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基建部分真正成为做好单位内部财务经济治理工作的“左手与右手”,而不是“对手”,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二)树立风险意识,为建立内部审计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通过分析违规行为的后果和危害,使员工树立内部控制的责任意识,熟悉到执行内控制度是每位员工的责任,在本单位树立良好的内控文化;要解决个别人以为内控工作是领导的事,是个别部分的事,是几个人的事。实践中,内控工作涉及到各单位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强化内控、防范风险人人有责。要通过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教育员工树立“大内控”的思想,本单位上下,无论哪个岗位、哪个环节都要想到内控工作,想到风险防范。
(三)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保证审计的公正性
内部审计是履行独立职能的经济监视活动,内部审计固然不具有国家审计那样的强制力,但它在开展审计工作中也应具有独立性。它要求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地开展内审工作,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职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分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夸大: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中庸之道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是“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的”。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实践表明,内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进步,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职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