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目标及实在现途径(2)
2016-11-06 01:09
导读:(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途径 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但通过系统研究和回纳,我们可得出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途径。 1、适应
(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途径 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但通过系统研究和回纳,我们可得出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途径。 1、适应外部控制环境,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为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内部控制必须谨慎设计以适应环境。 就外部控制环境而言,正如前面所讨论的,组织必须服从于社会通过法律和法规、职业道德规则、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等表现出的一系列要求,尽管治理者不能轻易地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但为使内部控制能有效运行,治理者一定要建立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来确认和满足组织的外部环境要求。例如,顾客的需求便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外部要求。人们正在寻求通过治理技术如全面质量治理不断改善整个运行过程这一原理,明确要求内部控制要包括严格的质量保证和监视方法,以满足组织外部要求。 组织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指那些可由治理者自身主观努力而设计和决定的因素。如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形象、员工行为、资源规模与结构等,这众多的因素又影响和决定着组织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涉及员工对组织运行方式的集体感受,对组织如何处事的共叫。由于组织文化既反映又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假如组织文化是有益的,那么控制一定要有利于这种文化。在一个组织中,假如其文化氛围是官僚和墨守成规的,员工就倾向于遵从“本本主义”的行为方式;相反,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文化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便会盛行。以顾客需求定位的组织文化鼓励创造和革新,而前者对此是否定的。由于建立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对培养主动性和革新文化又不失时械的限制,所以,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员工的积极性是决定内部控制运行的行为因素。了解控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为实现控制目标,我们必须熟悉到人们的正常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不正常的行为发生。具体而言,就是在充分重视和尊重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同时,夸大员工的积极性。 与早期的等级结构相比,组织更富有弹性,并鼓励员工更多地参与治理。即使在最简单的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组织结构也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和指导,以通过战略、战术决策和操纵控制过程来实现这些目标。尽管控制的目的是调节组织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但这不只是简单地减少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的行为。为了防止和解决,内部控制系同一定要激励那些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积极作用的行为。由于内部控制本来就具备“激励那些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积极作用的活动;防止那些威胁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的双重功能。 尽管“控制”一词通常与限制行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假如要保持竞争力,现代组织一定不能僵死和缺乏弹性。面对放松管制、不断增长的竞争,生机勃勃的市场,飞速的技术创新及活动的、布满希看的劳动力,现代组织需要比以往更加敏锐和富有活力。尽管政策和程序是维持可靠的系统和保证前后一致的行动所必须的,但假如这些程序和制度过于压抑和拘束人,一旦出现题目,员工便无力解决。因此,组织应当努力培育一种奖励职员、鼓励创新、正直可靠的控制环境。 当然,控制也会因员工的不理解、马虎、疲惫而丧失效率,同时,控制也可能因员工的不理解或不认同而产生敌意并采取消极的态度,这些不测事件和行为都会对组织目标构成威胁。所以,一个健康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既能推动对实现组织目标有贡献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能防止危害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3、控制本钱是衡量控制效益的关键因素。控制只有在上可行或处于有关健康、安全等类似的“至高无上”的观念的考虑才能得以实施。任何控制行为均会产生本钱,控制本钱包括控制自身的有形本钱、由于实施控制而造成的机会和时间的丧失以及员工对控制的反感和不满所造成的损失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中,一定要将这些本钱与不实施控制而产生的不测事件、错误、低效率和舞弊使组织受到损失的风险联系在一起进行权衡。一般来说,潜伏的损失是单一事件的价值、事件发生次数及事件所造成风险的函数。潜伏损失将明显随着其价值或在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增加;一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错误或低效率会由于频繁出现而变得严重;某些资产(如现金)的性质使其较其他资产更轻易受舞弊、滥用和破坏的损害。 对一个组织而言,需要清楚地判定潜伏损失的风险,并予以量化,以便设计和实施本钱效益控制程序。以控制为目的的风险评价,直接集中于风险的性质和可靠性,以及采用相应控制的可行性和本钱。风险评价可以采用结构风险模式评价组织的整体风险或某项业务的单独风险。 遵循本钱效益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内部控制不留痕迹地融进组织治理的每个方面。我们应尽力避免将内部控制视为一种独立的、辅助的部分。其理由是将控制融进组织的整个治理体系之中,能明显地降低控制本钱,并产生良好的控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