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银行治理会计题目研究(8)
2016-11-08 01:10
导读:1.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要留意可控性原则。 2.配合各治理体制设计的核算体系,收进的核算和用度的核算要留意可控性原则。 3.控制系统的设
1.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要留意可控性原则。
2.配合各治理体制设计的核算体系,收进的核算和用度的核算要留意可控性原则。
3.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必须留意可控性原则,各责任中心不可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调控措施。
4.对责任中心的、评价和考核,一定要贯彻可控性原则,否则,考核的结果就不公道、不公正,会挫伤各责任人的积极性。对于因不可控因素所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进或用度,才是责任中心真正的业绩。
(四)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的原则
治理以责任主体落实为出发点,以业绩考核为落脚点,而且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必须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不能简单将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划等号。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力较强的零售业务经理花费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分创造的利润与在青海分行零售业务部分创造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在创造同等的利润情况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道理很简单,由于所处的区域环境、环境、人文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业绩考核时,一定要区分责任中心的业绩和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这对于一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全球的贸易银行而言,尤为重要。不能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如所有一级分行的公司业务部分),实施同一指标值下的利益挂钩考核。在区分责任中心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应该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相分离原则
从
会计学科分类上,治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题目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治理循环中,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治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由于治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题目,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题目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治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的另一个好处是,强化专业化治理。治理会计专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治理工作,将责任的落实工作、预算的编审与分解工作、差异分析与控制工作、业绩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细抓实抓精;核算会计专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仅仅要做好综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分治理、分产品治理、分客户治理、分货币治理和分营销渠道治理的要求,组织分部分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种专项核算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及时、完整,充分发挥核算工作应有的基础治理功能。否则,会计工作就会顾前不顾后,或者顾后不顾前,治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往,核算工作也无精力抓实、抓细、抓到位。
(六)效益原则
与推广治理会计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则。这里的效益包含两个:
1.推行治理会计的目的是促进效益的进步。不是为推行治理会计而推行治理会计,也不是仅仅为加强内部治理而推行治理会计,应该是为了促进业务进步效益而推行治理会计,为了通过加强治理进步盈利水平而推广治理会计。
2.机制的选择要有本钱与效益的分析。治理会计是一种治理机制,机制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机制都有它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和适用条件,而且一种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是有本钱的。因此推行治理会计之前要进行可行性,要研究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所要花费的本钱,要研究新机制的应用会给带来的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要进行本钱与效益的分析。假如效益大于本钱,则可行;假如本钱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