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4)

2017-08-04 06:59
导读:其五,信息提供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不容忽视。这是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不完善或低效率的一个相关现象。管理人员拥有大量的私有信息,不断地进行收益


其五,信息提供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不容忽视。这是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不完善或低效率的一个相关现象。管理人员拥有大量的私有信息,不断地进行收益平滑和盈余管理,给会计信息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号;此外,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如道德风险(属于事后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属于事前机会主义)( W.R.Scott,1997)都值得注意。

四、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引起的会计

产权是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汪丁丁,1996)。本文前已述及,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演进过程必然有一个理论上的均衡状态,理性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都不会偏离这个均衡状态:对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所留下的公共领域而言,任何一个潜在的“寻租者”的边际寻租成本等于其在已经享有的会计信息产权情况下能够得到的“租”的边际增加。但是,会计环境的变迁使得原有的产权界定的均衡状态产生偏离或被打破,那么此时就必须重新界定和安排会计信息的产权,否则过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留在“公共领域”之中,必将引起信息资源和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的配置无效率。

科斯曾经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农夫和养牛者之间的博弈问题。这个博弈的主要精华在于澄清了产权的实质——相互性:是允许农夫保护自己的产权而使养牛人的利益受损呢?还是允许养牛人损害农夫的庄稼而对农夫予以补偿?这主要取决于哪一种产权界定能导致社会资源的长期优化配置。同样,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相类似(而又不尽相同)的情况:是允许会计信息的提供方拥有私有信息,公布“创造性”的会计信息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受损呢?还是允许会计信息使用者无限制地要求“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受损呢(如过度公布某些会计信息可能会导致商业秘密外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是允许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尽量提供对他们有利的会计信息呢?还是站在债权人的利益角度而使会计信息尽量为他们服务呢?这些矛盾必须进行权衡。

现在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主要观点是,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应该尽量地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AICPA的特别事务委员会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改进企业报告”,1994),但是到底提供的会计信息含量和使用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含量各是多少,能否达到?这一切不能单靠臆断,而必须回到会计最基本的问题中来,那就是会计能够提供什么信息,这些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各有多广?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方面,并结合会计目标来考察(这个思想部分起源于葛家澍,1996)。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提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而会计目标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它的定位并非是任意的,而应该受到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的限制。我们不能要求会计提供本主体和其余竞争主体相比较的全部会计信息(尽管会计可以适当披露竞争对手的部分信息),除非会计主体假设不复存在;也不能要求会计提供完全按照公允价值编制的会计信息,至少现在还不能,除非会计基本假设之中的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得到更改并且会计对象完全定位于未来的价值增殖运动,而实际上,作为会计对象的价值增殖运动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点(葛家澍,1996)。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时产生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重新探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入手,新的会计环境(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引起的冲击,改进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模式,为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奠定基础,并借以优化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效率。



1.H.Densetz:“Towards a ory Of Property Rights”,Joumal of Law and Economic,1967.

2.Watts and 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1986.

3.W.R.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ory,Prentice-Hall,Inc,1997.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与盈余质量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