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
2017-08-07 01:12
导读:3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3.1 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并将
3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3.1 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并将其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应付税款法虽然简单,但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则有利于税前会计利润和所得税费用之间的合理配比,正确反映各期的经营成果。
3.2 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比较
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递延法和债务法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均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并将其依次转销,而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税基也不变),递延法和债务法的会计处理过程以及结果完全相同。但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计算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所采用的税率不同。在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无论税率变动与否,递延法都不对递延税款账户余额进行调整,而是坚持用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形成时的税率转销当期相应的递延税款。而在债务法下,当税率在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变动时,递延税款账户余额则要进行相应调整。所以说,如果税率发生变动,递延法下的递延税款转回期间,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余额便不能确切代表未来税款的抵减权利或应付义务,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之比也不能与当时官方实施的税率相一致,因此只要税率变动,采用递延法就无法真实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正因为如此,递延法才被美国等国家所否定,并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取消。相比之下,债务法则要根据当前的税率或将要实行的税率调整业已确认的递延税款,从而使递延税款账户所反映的纳税影响与当前和今后的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更为相关,也赋予了递延税款以资产和负债的涵义,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亦更为有用,因此,债务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3.3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大学排名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同属债务法,两者的共同点有:(1)理论基础相同,都是业主权益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都认为所得税的性质是一项费用而非收益分配。(2)都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都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3)递延所得税税款均表示未来应收和应付的所得税。(4)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般都相同。这是因为损益表债务法在实务中采用与处理时间性差异一样的方法处理暂时性差异使得两种方法核算的结果往往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虽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两者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注重暂时性差异,而损益表债务法更注重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所有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其他暂时性差异。(2)两种方法对收益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依据“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重的是“收入与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强调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会计报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提高企业在报告日对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其价值。(3)两种方法对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在损益表债务法下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先直接确认损益表项目,然后再间接确认资产负债表项目。即首先计算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会计利润*适用税率 税率变动的调整数,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额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我国目前所得税会计处理所采用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损益表债务法。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先直接确认资产负债表项目,然后再间接确认损益表项目。即首先计算出期末递延所得税,然后倒挤出本期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款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4)两种方法对“递延税款”概念的理解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比损益表债务法使用的“递延税款”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