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变迁(2)
2017-08-11 01:07
导读:三、 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变迁方式 从泽夫经济后果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后果主要是微观的经济后果,主要是对微观个体的影响,如对企业、工会、投资
三、 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变迁方式
从泽夫经济后果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后果主要是微观的经济后果,主要是对微观个体的影响,如对企业、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另外有学者提出会计准则具有宏观的经济后果,郝金斯(1973)提出,会计准则不仅具有微观经济后果,还应该要从整个社会角度,从宏观管理角度,来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影响。公司报告准则产生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前提是会计准则要符合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和经济计划,以便于达成这一目的。……由于FASB是具有影响经济行为的权力,这就有义务支持政府的经济计划 [③]。
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主要受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社会偏好的制约。 [④]按不同的方式的划分,制度变迁方式可分为渐进式变迁与突变式变迁、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划分是林毅夫的变迁方式,即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林毅夫,1989)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从初始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周而复始,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制度变迁的过程。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很多,有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它归结为四个因素:一是制度选择集合改变;二是技术改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四是其他制度安排改变。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引入和现。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基本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作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务。国家在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这一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势。例如,凭借强制力,国在制度变迁中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准则的强制性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诱致性变迁是指现行会计准则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会计准则安排的创造,它是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变迁必须由某种获利机会引起。
在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是很难明确划分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共同推动着会计准则的变迁、与完善。而会计准则的宏观和微观后果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因此会计准则的变迁必须是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举。
四、 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正如全文所论述,经济后果是会计准则变迁的外动力,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变迁主体、变迁方式等。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1、变迁主体选择。
会计准则是一种经济制度,是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包括了、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及客户等等,但是在我国相关利益者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参与度非常低,在一些学者的
调查报告中,一些上市公司的CFO竟然从没有就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交过征求意见稿。 [⑤]从前文论述中可知,会计准则的变迁必须是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他们采取行动的时间是有先后的。在每一次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初级行动集团并不一定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但是会计准则变迁都是他们发起的。在美国,一项新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要历时三年,并且是各相关利益者积极参与的过程,经过了充分博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