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网络会倾倒会计大厦吗?——关于电子网络影(2)
2017-08-11 06:09
导读:三、持续经营与虚拟企业 持续经营是一个与会计主体密切相关的会计假设,其含义是在加工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时,必须以会计主体的持续存在为假
三、持续经营与虚拟企业 持续经营是一个与会计主体密切相关的会计假设,其含义是在加工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时,必须以会计主体的持续存在为假定前提。网络时代,企业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竞争方式也从财力、物力、人力的竞争转化为知识、信息、人才的竞争,但由于虚拟企业的出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竞争难度将逐步增加,企业的稳定性不仅不降,反而也将随之逐步提高,持续经营也将更“名副其实”。此外,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网络时代,财务会计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基本目标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提供会计信息仍然须以会计主体持续存在为前提。 从以上可知,认为会计主体将要消亡、持续经营不再存在的观点其不足之处就在于它不适当地扩大了会计主体的范围,将会计主体推向了无须作为会计主体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联盟,并将它们作为了网络时代的“代表”。显然,网络时代,会计主体仍将面向新颖的企业形式-虚拟企业,并仍以虚拟企业的持续存在为前提提供会计信息。
四、分期与实时信息 会计分期一向被认为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其含义是指财务会计在加工会计信息时,将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间隔相等的时间序列,分期核算经营成果,定期反映财务状况。显然,会计期间的出现既有会计技术上的需要,也有会计信息上的内在要求。从会计技术上看,传统的会计信息加工方式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会计信息传统加工方式上的成本性和时间性限制了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于是,将持续经营的过程划分为期间间隔适当的会计分期,定期加工并提供会计信息便成为了传统会计信息加工方式下的最佳选择。从会计信息的内容上看,会计信息具有两种时间属性-时点性和时期性,反映某时刻静态会计要素的信息(资产负债表信息)即是时点性的会计信息,反映一定时期内动态会计要素的信息(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信息)即是时期性会计信息。显然,时期性会计信息的加工与提供总是必须以“时期”为基础或前提的,而不管这个“时期”的长短。 ,网络将突破会计信息加工方式上的时间性制约,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实时传送成为可能,同时,网络技术的和广泛运用,也使得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送成本已不再是重要。于是,满足管理需要,提供实时会计信息成了会计信息加工处理上的首要目标。但会计信息的实时化是否意味着对会计分期的否定?诚然,如前所述,会计分期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确有信息加工技术上的原因,但会计信息的“时期性”特征却是会计分期出现的根本原因。没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即时期)如何取得“收入”、“费用”信息?如何得知以时间为基础的经营成果?其实,会计信息实时化和会计分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并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所谓“实时化信息”也即是“随时随地”可以提供并反映“最新情况”的信息,因此也称为“即时信息”,其对应概念为“定期化信息”,即“隔一定时间”提供一次的信息。“实时信息”否定的是“定期信息”,而不是“会计分期”。诚然,“定期信息”与“会计分期”在含义上具有一定的联系,都与“期间”有关,但两者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中的“期间”是指“提供”会计信息的“间隔期”,而后者中的“期间”是指“加工”会计信息的“时期特性”。事实上,具有时期特性的会计信息(即以会计分期为基础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定期信息”,具有时点特性的信息也并非就是“实时信息”。例如,关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资产负债表信息),是属于时点性会计信息,既可以在每个月末后编制提供,也可以随时编制提供,前者提供的是“定期化的时点性信息”,后者提供的则是“实时化的时点信息”。又如,关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信息),是属于时期性会计信息,一般以一定期间(如一个月)为基础并在一定时点上(如月末)编制并提供,是属于“定期化的时期性信息”,但只要管理上需要,也可以“随时地”以“一个月”或“某一特定的时间长度”为基础编制并提供,也即,时期性的会计信息也可以实时化提供!当然,时点性会计信息与实时化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时点性信息更便于实时化提供,但会计信息实时化并不排斥时期性会计信息。以会计信息实时化为依据否定会计分期,其实质是混淆了信息的实时提供与时期性会计信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