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完善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再思考(2)
2017-08-12 04:26
导读:(3)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不能准确提供生均教育成本信息,也不能客观地反映高校运行成本和运行绩效。 2.会计科目设置问题。现
(3)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不能准确提供生均教育成本信息,也不能客观地反映高校运行成本和运行绩效。
2.会计科目设置问题。现行高校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尽合理,不利于高校的会计核算的规范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导致高校会计不能如实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如:不设“累计折旧”科目。用“固定资产”科目始终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信息严重失真;不设“在建工程“科目,大量的在建项目和部分因种种原因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工程,不能列入学校的固定资产;“借入款项”科目核算高校各种借款,不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不利于高校管理者了解学校负债结构,合理安排偿债资金,也不利于机构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等等。
3.基本建设会计核算问题。长期以来,学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之外,学校报出的报表,不包含基本建设数据。这样的报表,不能反映学校资产、负债和收支全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基建投资迅猛增长。很多基建项目靠学校贷款自筹资金,贷款本金及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由于基建会计独立核算,由学校偿还本息的贷款没有体现在学校的财务报表上,同时贷款利息由学校支付,不列入基建财务费用,或即使部分列入也缺乏依据,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基建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
4.会计报表体系问题 高校的会计报表体系,从总体来说只是起了统计财务数据的作用。其不足主要表现在:
⑴会计报表反映内容及报表体系不完整,报表项目设置不够科学,会计信息失真。
当前,高校的会计报表体系主要侧重反映预算收支余情况,对于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举借债务的使用及还本付息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等缺乏相关的报告体系进行信息披露。从我省2005年度高校报送的财务决算报表来看,有8张主表、11张附表和2张补充报表。8张主表中有7张表反映收入和支出情况,重复的内容较多,反映的收支均为本年度实际收到和支出的款项。而高校每年的应收学费总额、学生欠费情况等,多年来会计报表上一直没有反映,而这部分信息对高校财务状况尤为重要。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⑵没有建立财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
由于上我国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因此高校会计报表只向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报送,满足政府的信息需求。当时的政策制定者没能预见到受教育者因教育成本分担压力增大而成为高校重要的利害关系人,也没能预见到各类高校间因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而内生教育成本控制的信息需求。随着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越来越多国家以外的主体与高校发生财务关系,他们也需要了解高校的运营情况。如银行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来评价高校的偿债能力;捐赠人需要了解其捐赠财物的用途和产生的效益;学生希望获得学校培养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本信息;政府需要评价高校管理者履行经管责任的成绩,决定资源在各个高校之间的分配;广大的社会公众则要求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由此可见,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者已趋于多元化,但是他们却不能从公开的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二、 高校会计制度修订的建议和构想
根据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以及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上述缺陷,笔者认为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重新修订和完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非营利组织会计为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方向,以基金会计为高校会计模式。
非营利组织是与营利组织()相对的一种组织,其主要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损益;所有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会计主体分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照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我国的国有高校属于典型的非营利组织。因此,笔者认为应以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作为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方向。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校要“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制”。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有关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这种要求为我国高校推行基金会计模式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外,我国近年财政体制改革中实行的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和追踪问效制度,也需要相应的会计核算标准和财务报告制度。借鉴西方基金会计核算模式,将高校会计系统转变成以基金为基础进行组织和运作,把按照法规或其它限定用途的资金设立各种不同的基金,对每一基金分别进行核算、计量和报告。这种基金核算模式不仅能使各类基金的支出内容有严格管理,有效计量,而且可全口径反映当年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严格按照要求用于预算设定的用途,确保各项资金在总量上和收支配比上不突破预算的限制。因此,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中构建基金会计模式既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