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与成因及对策(2)
2017-08-25 02:24
导读: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改变会计管理体制。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有效地克服一般会计人员“身份不明”
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改变会计管理体制。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有效地克服一般会计人员“身份不明”或“双重身份”的现象。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市场,包括会计人才市场和会计信息市场;二是要建立起委派会计人员的经费管理机制即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三是要加强会计委派方面立法建设;四是要加强委派会计人员的业绩考核,建立委派会计的再监督机制;五是必须加快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的改革。 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从全国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效果十分明显,它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由于委派会计常驻所派单位,因而可以将各单位财务年度审查、阶段抽查和随机监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尤其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有利于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建设。财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当局,因而财务管理者由企业总经理负责任命;会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因而会计人员不必由企业任命,可以由其外在服务对象来任命。 第三,要考核和监督管理者,规范“内部人”行为,从组织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样才能有效约束内部人权力,制止内部人利用职权干涉会计工作,指使、强令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2)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要多样性、全面性。制定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尽可能趋于一致。会计信息出自会计人员之手,但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主体是企业经营者。因此,企业所有者应制定有效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两者利益尽可能趋向一致。只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所有者与经营者就会得到较高的报酬。这样经营者就没有必要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另外,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机制。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创造条件。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如合理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成本支出的范围、费用定额、支出标准、报销制度、签批权限等;引入企业内、部门外的监督机制;结合会计部门的内部稽核制度,如印鉴分存、账簿档案分管制度,处处设防,层层把关,形成立体防范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一名财会人员,首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化经营与管理提供。还要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分流,对于既不能胜任工作又无培养前途的会计人员,可分流到其他岗位;对新进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不得进入会计部门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
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生产经营的要求。 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 (5)完善会计法规。完善会计法规,就要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弹性区间,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使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会计法规的要避免主观随意性,缩小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的出入;会计法规的制定和规划,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比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在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够在有关法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消除或减少对会计法规的抵触和抵制行为。 总之,我们应对会计信息失真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会计行业的整顿和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