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会计向国际化方向迈进的历史政策回顾(2)

2017-08-28 05:38
导读:二、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
 二、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的决定》,其中包括: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199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3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为我国经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创造了条件。我国当时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除涉外企业与股份制企业外),是按部门、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这些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模式基本上是苏联会计的模式,采用的记账方法是我国自己创立的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而且当时的企业会计制度过多地受财政、税收和财务的约束。这些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全民、集体、私营和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联营企业、企业集团、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也不相适应。特别是在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已经进行了6年,按当时的设想“复关”已经指日可待之时,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更应该逐步走向国际化。因此,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发布了与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相配套的分行业的13个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可以说是从1988年9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成立“会计与会计准则组”之时开始的。1989年财政部提出了《关于拟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1990年11月将草拟的《会计准则提纲》提交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讨论,之后又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进行修改,形成了1992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都符合国际会计惯例。这个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会计模式,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发布、实施之后,财政部为完善准则和制度,陆续印发了许多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和暂行规定,如1993年6月印发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商品流通企业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等。为配合1993年的税制改革和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财政部从1993年12月开始陆续发布了《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等。为规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核算,财政部自1992年11月起陆续发布了《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调整意见》等。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财政部于1995年2月发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1997年7月发布了《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7年8月发布了《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7年10月发布了《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为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财政部于1995年10月发布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1995年12月发布了《勘察设计企业会计制度》,1996年发布了《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1998年1月发布了帐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9年11月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等。  《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后,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也包括股份公司及其他企业)行为,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财政部自1997年5月发布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起,到现在已经陆续正式发布了16项(其中有5项已经进行了修订)具体会计准则,印发了一项征求意见稿,初步建立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这些具体会计准则都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制定时聘请了中外有关专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已经发布但不适应我国现状的项目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上体现了会计的国际化。 
上一篇:中外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比较 下一篇: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