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向国际化方向迈进的历史政策回顾(3)
2017-08-28 05:38
导读:三、我国向国际化的迈进阶段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改革和若干重大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
三、我国向国际化的迈进阶段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改革和若干重大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999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与新《会计法》配套的法规,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其中对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要素作了重新定义,并且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发布之前,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除《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是在1998年重新修订的外,其他各类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以“两则两制”为模式制定的会计制度,这些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是在1992年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制定的,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和商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期的临近,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国际化程度在提高,“两则两制”下不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经济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另外,我国修改《会计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就有会计核算标准失真的问题,如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造成相同行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旧的会计制度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制度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保险企业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执行本制度。2001年1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2001年11月29日,财政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要求外商投资企业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据盖地教授等人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要求、政策、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既体现了特色,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是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里程碑,同时在我国也出现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
四、我国对会计国际化的参与和讨论 我国是会计国际化的积极参与者。在1982年成立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时,我国就是其成员国,并参加了该工作组的历次会议。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6月,我国当选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经常派出人员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
培训和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1992年11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后,我国就在着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按当时的规划,拟订的具体会计准则有32项,计划从1993年起用3-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以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从1994年2月开始,陆续将草拟的具体会计准则印发,广泛征求意见。但实际情况是,从1997年发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现在,仅正式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当时的认识是,我国会计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会计核算标准就应当是会计准则,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的会计核算标准就是会计准则,并且国际上也有国际会计准则,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完成后,就应全面实行会计准则,淘汰会计核算制度。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少。我个人认为,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初也有这种观念,并且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会计准则为蓝本的。那么,2000年12月财政部为什么又发布《企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我国会计是向国际化迈进,还是倒退?这是对会计核算标准国际化的重新思考与定位问题。 会计标准国际化问题,是近两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会计学界普遍认为,我国会计应当迈向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标准(或国际化程度的判断标准)应当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准,但对我国会计标准应当如何国际化,采用什么表现形式国际化以及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国际化等问题还在探讨之中。 目前不少人还认为,我国不应该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应当尽快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换,并且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当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多
数学者认为,我国的会计标准国际化并非要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从这一点上讲,各个国家都有一个会计标准国际化的问题,包括美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和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以实现经济的国际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进行的国际化是一个参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各方需要进行协调,并在协调中减少差异,而协调是一个互动过程,存在利益之争,因为各国都希望以本国的会计标准作为协调的基准,这样可以不费任何力气坐收协调之利,而其他国家则必须花费大量的学习。培训和咨询等费用。 关于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以什么形式表现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会计标准国际化不在于是会计准则形式,还是会计制度形式,关键在于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即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大小,以及企业按我国会计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按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比性。目前世界上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既有以会计准则表现的,又有以会计制度表现的,选择哪一种形式应当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两种形式并存,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西方国家有关人员的阅读习惯,是一种明智之举。实际上,两种会计标准形式并存的关键是看对某类业务或交易是否采用同样的会计政策,是否存在差异。 对会计标准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国际化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不能直接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我国的会计标准,因为会计具有国家性,这种国家性主要体现在各国、经济、、文化和等会计环境的不同之中,即使是在欧洲已经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各国的会计标准也不是统一的。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事实上,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的会计准则,都是在不断改进中发展的,更何况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时期,如果片面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就会出现与我国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混乱或失控,由此产生的国际化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 总之,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是随着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期受党的方针政策的较大。随着党的方针政策的调整,经济、法律、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