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会计体制选择(2)

2017-09-02 05:39
导读:2.会计契约成立的基础是“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利。因为:第一,会计上的任何社会属性直接或间接地与财产权利相关,如任


2.会计契约成立的基础是“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利。因为:第一,会计上的任何社会属性直接或间接地与财产权利相关,如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产权关系上,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其特定的产权制度。第二,会计上任何法律法规都要维护财产所有者的各项权利,保护财产权利不受侵害,稳定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率。第三,会计的核算与管理要依据财产权利来进行,如会计上的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等。第四,会计上各种受托责任合约的签订与解除要依赖于财产权利,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并将财产所有权所派生的各种权利在不同的人员之间进行分解,使不同的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五,会计上众多约定俗成的会计规范,其背后都是对财产占有及分配关系的反映,都是对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所引起的经济业务处理。

3.会计工作的任何秩序均来源于契约。会计工作受到多方契约的约束,既要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契约,又要执行与财产所有者、经营者等多方面所签订的契约;另外,还要保证其他的经济契约在会计上的执行。会计正是由于契约的存在和执行才保证了财产权利的行使和正常的秩序。

4.会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无论是决策有用学派还是受托责任学派,如果从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这是因为,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而会计是契约集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契约的实质是信息,会计信息不仅是契约当事人订立的基础之一,其本身是构成契约的一个因素,而且还是监督契约执行和评估契约执行结果的手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会计体制的选择:一个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框架设计

会计成果表明,会计体制的选择思路大体有:会计人员派出制论、回归企业论和会计人员独立论。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存在两个层次的代理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两个层次上,会计属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内部层次,这一委托代理线路可以表述为:

出资者——董事会——经理人一一会计人员

在这系列代理关系中,只有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不触及产权关系,因而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尽职尽责。问题在于,企业属于谁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的宗旨是:股东是所有者,经理必须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机制,其立场要符合企业的宗旨,会计人员应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服务于所有者的需要,提供有关代理人行为及其后果的信息,以便于所有者考评代理人的“财产经管责任”。这种观点就是传统的“股权至上”,即出资者在企业中投入了大量的专用性资产,并且这些资产是可抵押的,如果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首先遭受损失的便是专用性资产,出资者是风险的承担者,自然应该拥有全部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可见,按照“股权至上”观点,一个必然的推论就是: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只能是“资本雇佣劳动”或“股东主权”式的单边治理结构。然而,在现代“公司社会”中,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恰恰是偏离“股权至上”的逻辑。从理论上说,出资者购买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其资本所有权就转变为股权。股权是公司赋予股东的权利,无论适用范围还是自由度都大大弱于原先的资本所有权。这意味着所谓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因为股权的运用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再者,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债权,以及公司营运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无形资产共同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公司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因此,公司的目标只能是确保法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那么,谁享有法人财产的收益呢?是那些投资于法人财产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工人等。因而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从而达以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也就是说,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并且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相应的两种权利用职权都是对应的。这就是经济学家所称的“共同治理”。见下图“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上一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动态述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