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会计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必要性
2017-09-03 01:46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政府预算会计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必要性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本文首先
摘要:本文首先了政府预算的传统核算基础,然后在回顾政府预算会计向权责发生制演变的改革背景基础上,从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国家税收监管和政府管理效率考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政府预算会计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必要性。 关键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必要性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的建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由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揽一切成为政府向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对经济的作用从直接的“干预”转变成间接的“调控”。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而言,其效益、效率就成为政府管理的一个重点。对调控而言,正确的调控措施来自于一个正确的宏观调控决策,而一个正确的宏观调控决策必然需要一个全面、准确、客观、完整的国家综合财政经济信息系统作保障;各级政府为了调节经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举债,为了规避债务风险的防范要有一个能反映债务状况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另外,为保证政府正常运行的税收征收监管工作也需要一个全面、准确、客观、完整的国家综合财政经济信息系统作保障。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该会计信息系统就上述三方面而言己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 21世纪初,
世界经济进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国家就像一个大“”组织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国家为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变化并实现其职能的转变必然要对现存的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其中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政府预算会计的传统核算基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预算会计核算都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20世纪末,各国实行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以来,权责发生制逐渐进入政府预算会计中,已有部分国家,特别是西方较发达的国家,在政府预算会计方向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 所谓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来确认交易或事项,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收入支出之间的差额。实施这一核算基础的目的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期间现金的筹集情况、现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报告现金的余额等信息,主要满足管理者重点关注现金余额、控制现金变化这一需要。 所谓权责发生制,又称为应对制,其实质在于以交易或事项的是否发生来确认和记录收入或支出,以计量会计主体在某一个会计期间内取得的经济收入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额。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等情况。 收付实现制这一传统核算基础在国家政府核算的相当长时间里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一,收付实现制符合传统政府管理的特点。政府部门的目标不是利润,也不是把利润作为评价政府活动绩效的依据。政府的收入主要是由赋予其强制征税而取得,不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收取。因此政府仅仅需要各政府部门的会计系统对其报告所获得现金、支出现金及现金余额的情况。 第二,收付实现制具有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和易于记录的优点。收付实现制只有在收到现金或支出现金时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一个单位仅通过简单的现金
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就能反映这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全部情况,该单位为获取这些会计信息的成本就相对较低。这样的会计主体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所获取的财务结果与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所获得的财务结果差异不大,而采用权责发生制又很复杂,那么花费较大成本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就毫无价值。 第三,政府作为会计主体具有特殊性。对于政府的支出或者到期的债务一般是立即支付的,在期末没有履行付款的情况一般较少。同时作为政府会计将未收到现金、银行存款作为应收款确认是不妥的,既使每年应收还没收到的收入不进行确认,通过来年同一核算基础就可使上一年未记录的收入能够在来年收到,并在第二年期未出现金额相似的未收到现金的收入,从而对每年的收入净额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