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及其预防对策

2017-09-03 01:46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及其预防对策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当前工作领域存在的会
当前工作领域存在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弱化等一系列不仅严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破坏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运行机制,损害了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公害,会计打假已刻不容缓。  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一、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与会计上的缺陷  1.从会计学的同性来看。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和方法属性两方面。我们把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都要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随着经济的,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3.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首先是货币计量问题。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最基本和常用的是成本计价法,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4.从会计处理来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会计凭证反映经济业务不实;会计账簿记录不实;会计报告失真;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惯性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  5.从会计制度的约束机制方面看,一是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某些单位负责人为谋取私利,小团体利益或粉饰领导政绩,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处理不实业务,篡改会计数据,填制虚假会计报表等。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以鉴别,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重要原因。三是会计人员的执法环境差;对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不力挫伤了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造成会计监督弱化,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重要根源。四是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6.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既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某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做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技术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其加以反映。  4.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安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润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高原来的客观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做出使自己得意的选择。  5.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现行会计法规中还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会计法》中的内容有的落后于经济现实,有的缺乏可操作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陷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上一篇:会计确认、计量与收入确认 下一篇:没有了